人们曾经毫无恶意地奉劝故事中的女主角说,一段相差20岁的婚姻是不可能长久的。
这段婚姻至今已走过了第十个年头,婚姻中的男女主角依然相亲相爱。
故事的男主角叫俞逊发,是我国著名的笛子演奏家,上海民族乐团一级演员,他所研制发明的“口笛”曾经轰动海内外。
故事的女主角叫刘波,是上海民族乐团的中阮演奏家。“阮”是一种拨弦乐器,属于古琵琶的一种,据说西晋阮籍善弹此乐器,“阮”的名字由此而来。中学时代,特殊的爱好使刘波与这种古乐的乐器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位大连姑娘以第一名的专业成绩被破格录取为上海音乐学院第一个阮专业学生。1986年,毕业后的刘波走进了上海民族乐团。两人的缘分由此开始。
俞逊发这时刚与前妻离婚,一个人住在单人宿舍里。他的宿舍门口正好对着楼梯口,人们都喜欢到他的宿舍串门,老俞总是把他们当自己人。据说,如果俞逊发刚打开一包烟,到门房间去接个电话,回来的时候,烟就会只剩下一支了。老俞的随和以及好人缘,给年轻的刘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刘波眼中,俞逊发是一位大师级的人物。早在毕业前,她就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听过他演奏的《赤日》,非凡的演奏功力和极佳的舞台效果,令当时还是学生的刘波佩服不已。不久,刘波也成了俞老师家的常客。在她眼中,这是个很会生活的单身男人,常常在阳台上自斟自饮,那份从容与寂寞让刘波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动。而在俞逊发眼中,这个北方姑娘大大方方,正直好学,业务又好,对于这样的年轻人,他自然是喜爱的。不久,两人就成了很好的朋友。
1987年,上海民族乐团应邀组团到国外演出,俞逊发和刘波同时受到了邀请。当时刘波有一个照相机,俞逊发没有,他便买了许多胶卷,两人相约在需要留影的时候互相帮忙。回国后,两人相恋的消息不胫而走,而当时的俞逊发和刘波两人之间纯粹是师生之谊。对于俞逊发这位离过婚的名人来说,这样的谣言给他的事业和生活都带来了影响,然而他一如既往地坦荡地和这位年轻的女学生保持着交往,这使刘波非常感动。
1988年夏天,乐团放假,俞逊发和他的一名内蒙古学生决定到内蒙古大草原去采风,刘波闻讯要求一同前往。到了内蒙古,为了走近牧区,3人在早晨9点拦下了一部拖拉机。加上这新添的3个人,拖拉机上居然挤了11个人,装了好几十斤西瓜,一路摇摇晃晃地朝着大草原的深处驶去。到了半路,其他人都下车了,一车的西瓜也卸下来,车厢里一下子显得空空荡荡。内蒙古的温差很大,拖拉机开了10个小时,已经是深夜了。单薄的刘波穿着夏天的衣服,冻得索索发抖,被颠簸的车厢震得东倒西歪。俞逊发把外套脱给了刘波,又把双手摊开牢牢地撑住车栏杆,防止刘波因为车颠而撞到铁栏杆上。在这一刹那,刘波对这位长她20岁的师长兼朋友产生了深深的依赖。
从内蒙古回来,俞逊发把刘波送回到大连的家中。刘波在火车站送别即将回沪的俞逊发,即将到来的短暂离别让两人在同一时间强烈地感受到了爱情的存在。
假期结束之后,刘波回到了上海。两人自然而然地相恋了。因为年龄相差过于悬殊,刘波一直没有勇气把这一消息告诉父母,只是在书信往来中,常常有意无意地提起俞逊发的名字。敏感的父母对这一点其实早有察觉。这一年里,刘波的父亲到上海出差,曾经邀请俞逊发一块吃饭。两个男人一起喝酒,聊了许多,可谁也没有提起这件事。
1989年春节,刘波回到大连,鼓足勇气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告诉她,其实这件事她早就料到了,她心里一直很难过。一个结过婚又离过婚、比女儿整整大上20岁的男人,做父母的怎么也是难以接受的。可作为母亲,她不会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女儿。为了女儿的幸福,她希望女儿能够慎重考虑。听了母亲的话,刘波更加没有勇气跟父亲说了,而父亲一反常态地沉默着,似乎在故意回避这个问题。往年回上海都是弟弟送刘波到火车站的,但这一年父亲却亲自送她。一路上,父亲什么都没有说,只是给刘波买了一大堆零食。
回到上海以后,刘波才从母亲的来信中得知,父亲那天送走女儿后没有回家,而是回到了办公室里把自己关了整整一天。
不久,刘波收到父亲的长信,信中说到,俞老师是一个非常优秀、忠厚的人,在艺术道路上对她会很有帮助的,但是选择他作为丈夫也许并不合适。作为父亲,他尊重女儿的选择,但同时保留自己的意见。他希望女儿不要太冲动,冷静下来好好考虑一下。
父母的通情达理和忧虑不安让刘波既感动又难过。她不想伤父母的心,可是对于已经付出的爱,她不想再收回。人可以经历许多回的恋爱,但是真正适合你的也许只有一个。当他已经来到身边时,她不想再错过。其实,很多人都在反对这桩恋情,各种善意的、恶意的言论四散在他们的周围。刘波暗暗打定了主意,而俞逊发只是对她说:不要伤你父母的心。一定要得到老人的同意之后才结婚。他的话再一次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决定无论怎样也要和他在一起。
1990年10月27日,是两人决定结婚的日子。当时两人都没有什么钱,为了装修房子,多年来的积蓄已经所剩无几。结婚的前一天,俞逊发破例接下了一个很商业性的录音,在录音棚里从晚上9点呆到早上7点,然后直接去了理发店。一宿未合眼的他居然坐在理发椅上睡着了。吹完头发,他拉着刘波去买衣服,用刚刚拿到的报酬给他的小新娘买了一套玫瑰色的漂亮皮装,给自己买了西装。两人就这样穿着刚买来的衣服走进乐团对面的小饭馆,举行了他们的婚礼。刘波的母亲带着父亲的祝福到上海参加了女儿的婚礼。
步入婚姻的俞逊发和刘波都庆幸自己找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
“那种感觉难以用言语表述。是一种默契吧?如果你心里正感到有点渴,他会把一杯水轻轻地放在你跟前;如果你突然特别地不想说话,他也会忽然沉默下来,默默地陪你坐一会儿,我们两人在一起,就是特别地放松,互相依靠。”“我们从来没有感觉到年龄是婚姻中的障碍。他虽然比我大20岁,可是思想意识一点都不保守,经常会有新的想法和构思。”“她虽然很年轻,却也很成熟,智慧温柔,善解人意,无论在生活上还是艺术上,和她都有很多共同话题。”结婚之后,俞逊发和刘波似乎互相被同化了。丈夫喜欢交朋友,喜欢和朋友喝酒,家里为此特地装修了一个小小的吧台。刘波经常和丈夫一起招待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朋友们也都愿意到他们家来玩。
刘波喜欢逛马路,俞逊发总是陪着她一起出去,积极地给她做参谋。每次出国,他总要给她买一大堆衣服回来。他说只要有一件是她满意的,他就知足了。
夫妻俩更多的共同语言还是在艺术上。两人经常在一起互相勉励,互相切磋,各自在艺术上取得了长足进步。1992年,俞逊发灌制的笛子专辑《妆台秋思》获得了全国第二届金唱片奖并名列榜首。1993年,他所创作的笛子独奏曲《秋湖月夜》获得了“二十世纪华人经典作品奖”。刘波则先后获得了“上海之春”表演奖、95中国民族器乐独奏大赛阮组第一名、1997年宝钢高雅艺术表演奖等多种奖项。1995年,国际中国民族器乐比赛在北京举行。一开始,刘波心存顾虑,怕比不好。俞逊发鼓励她:“人生难得几回搏。30岁,你的艺术生命才刚刚开始,一定要敢于冲一冲。即使输了,也可以再来。”那一段时间,丈夫天天做妻子的听众,给她提意见,给她鼓劲。刘波果然在那一年取得了阮组第一名的好成绩。在妻子的眼中,俞逊发既是丈夫,又是师长、兄弟和朋友。这也许是这段年龄相差悬殊的婚姻有别于一般的唯一印记,但刘波从来没觉得有什么不好。
虽然已经拥有了十年婚姻,但岁月似乎并未在刘波身上留下什么痕迹,在丈夫和朋友的心目中,她仍然是那个大大咧咧的女孩,直到有一天她决定做母亲。1998年,刘波决定放下一切工作来孕育两人的爱情结晶。儿子俞凯杰在1999年的大年夜来到了人世,给夫妻俩带来了数不尽的欢乐。出生在艺术之家的俞凯杰似乎天生就具有音乐细胞,家里一旦响起音乐,他就会伴着音乐声欢蹦乱跳,这一发现让夫妻俩欣喜不已。
十年前,刘波暗暗给自己打气:坚持自己的选择。即使以后证明错了,也不会后悔。因为那是自己的决定。
十年后,俞逊发和刘波异口同声地说:如果再叫他们选择一次,仍然会选择对方。
刘波说,不要去关注他们婚姻的特殊性,任何幸福的婚姻实质都是一样的——因为有爱。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