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中秋节前,父亲从生产队借了头驴,带着我到内蒙古浑善达克沙漠腹地的敖伦淖去探望伯伯。父亲给伯伯准备了很多蔬菜,还有一杆盘秤,那是伯伯之前特意交代的,因为原来的秤,已经不能用了。
我家离伯伯家有180多里,其中要徒步穿越90多里的沙漠。沙漠里迷路是常有的事。那天,我和父亲就迷了路。不过,总算在天快黑的时候,我们来到了一块绿地边上。绿地面积不太大,中间还有两个小水坑。更让父亲惊喜的是,水坑边还卧着两头牛!父亲高兴地对我说:“这下有法子了,快把牛撵起来,跟着牛走吧。”父亲说,在沙窝子里迷了路,只要碰到牛或骆驼,跟着走就行了,它一定会把你带到主人家。
跟着牛走了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真的望见了一点灯光。紧接着,就听到了狗叫声,看到一户人家。
上前敲了门后,走出一对夫妇。男人姓李,有50来岁,个头不高,肤色黝黑。女人看上去比他丈夫小不少,留着两条大辫子,长得像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芳。
男人听说我们迷路了,赶紧让家人招待我们。大儿子大柱去喂驴,二儿子二柱给我们准备住的地方,“柱他娘”则为我们炒菜做饭。好像他们接待的是两个久别的亲人。不一会儿,饭菜就做好了,有牛肉干、奶豆腐、蚕豆炒羊肉……满满一大桌,像过年一样。
第二天一早,父亲把给伯伯的蔬菜留下一半、道过谢后,才离开。赶到伯伯家已是当天晚上,收拾东西时我们才发现,给伯伯的秤落在了李叔家……
36年后,我到锡林浩特出差。工作结束后,朋友说敖伦淖新建了个旅游区,想带我去看看。牧民风情我是很熟悉的,但听到“敖伦淖”3个字时,一下就勾起了旧地重游的欲望。
不到4个小时,我们的车就到了敖伦淖。我站在那里,看着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感到莫名的惆怅。这里曾经有伯伯、父亲和我留下的足迹,但现在,那足迹在36年间狂风暴雪的挟裹下,已与两位老人一起上了天堂,我忽然意识到,决定来这里的动因不是旅游,而是追寻与凭吊。
离旅游点三四公里的路边,有个“康保酒家”。我们决定在这里吃饭。一进门,一个30来岁的女人热情地迎了过来。但看到她第一眼,我就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当天的客人不多,女人给我们上菜时,我随便问了句:“这里有个叫李玉山的,你认识不?”她忽然诧异地看着我:“你是?”“我也姓李,是康保人。”“你小名叫辰辰?”“是呀,你是?”“李玉山是我爹。自我记事起,我娘就总念叨你们。”接着,她冲外喊道:“小杨,快去叫娘来,康保的辰辰哥来了。”
原来这是李叔最小的一个孩子,我去的那年她还没出生,可她和李婶长得很像,难怪我看着眼熟。不一会儿,进来一位老太太,虽然已头发斑白,还有点发福,但我一眼就认出,这就是我记忆中的李婶。
李婶仍像当年一样,热情爽朗,她还记得36年前的那顿饭,她吩咐女儿“做个蚕豆炒羊肉,是你辰辰哥最爱吃的”。
饭后,我要走时,李婶拿来一个包袱对我说:“这是那年你和你爹忘在我家的那杆秤,一直在家里保存着。你李叔有一年专程去找过你伯伯,但他已经搬了家,你们家也不顺路,就一直留下了,30多年了,今天可以物归原主了。”
我打开包袱,那杆秤依然崭新。看着秤,再看看李婶苍白的头发,我叫了一声婶子,眼泪忍不住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