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已经过去快四十年了。两个月饼的事一直在陈一明心里放着。
那是1976年,中秋节。陈一明在农田水利工地上,中秋节这天,工地放半天假。他可以回家了。
在回家的路上,他想到了父亲。父亲是老师,常年在外教书,很少回家。陈一明也年年在水利工地上挑土、挖沟,也少回家。所以父子俩一年里难得见上几面。父亲所在的学校离回家的路不远,只要绕行一小段路就到了。
陈一明对自己的这个想法感到意外。他打小就和父亲见少离多。父亲严厉,不苟言笑,而且见面是多是斥责,所以父子俩关系并不好。他的心里,妈才是家。父亲像是外人。在他读书的好多时候,经常从父亲所在的学校路过而不入,就是不得已的见面也想躲避。
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呢?也可能是他长大了,懂些事了。也可能他73年高中毕业后就一直在水利工地上,辛苦飘零自不必说,与父亲见面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而且从那以后,父亲就再也没有责备过他。他想的是学校里也可能放假,和父亲一路回家。
他走进父亲的房间,父亲刚好在。父亲也没有想到他会来,很高兴地笑了,这笑容让陈一明觉得很亲切,他感受到了父亲的亲情和温暖。这种会心、慈爱的笑容只有在父亲的脸上才有。
父亲随即拿出两个月饼,说:“今天修我们学校的宋师傅到学校结账,给每个老师买了两个月饼。你吃一个。”父亲是不会买月饼吃的。说实话,他从未吃过月饼,只看到别人吃过,或是在商店的货架上看到过。他什么都没想,只两口就吃了。陈一明觉得月饼真是好吃。一层一层的,是那种叫“脚板皮”的,里面有桔子皮、冰糖等,特别香,很甜。可能是父亲看到他吃月饼时那狼吞虎咽的样,又把另一个月饼递过来,说:“你把这个也吃了。”陈一明没接,说:“我不吃了,您吃。”“我的胃病犯了,吃了不舒服。”父亲解释着。陈一明就接过第二个月饼,以同样的速度吃了。
吃过月饼后,陈一明就想,没听说父亲有过胃病,他说有胃病一定是谦让。后来的好多年里,也证实了父亲是这样的人。虽然只是两个月饼,在当时物质那样匮乏的年代,是相当难得的。在此之前,陈一明家里就从来没有吃过月饼。他把父亲的月饼吃了,认为自己很自私,心里感到自责和羞愧。几十年里,两个月饼的事一直在他心里搁着不能释怀。他觉得对不起父亲,然而又无法弥补,留下长久的歉疚和遗憾。
一件事情,如果当时没有做好,可能就再也补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