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接下来的日子该怎样过?
摆在张玉珍面前的出路有三条:
第一,再找个男人嫁了,继续相夫教子做个普通农妇;
第二,留在父母身边当老姑娘,对情爱和男人都绝了念想;
第三,到城里投奔接替父亲进厂的大姐,自己闯出一条活路来。
她思来想去琢磨好几天,最终决定打点行装投奔大姐。毕竟城里人多机会多,她跟自己说:我吃得了苦,不信混不出个人样来!
可即便做好了心理准备,张玉珍还是被生活狠狠上了一课。
90年代的边疆小城市,商品经济还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商机似乎遍地皆是,可张玉珍根本就没办法抓住。
她只读到初二上学期,文化水平低,相貌也不过中人之姿,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看家本领。所以工作找了大半个月,依然没有着落。
只能借宿在大姐和姐夫家的筒子楼,卧室只有一间,她在厨房里睡吊床,努力把自己缩作小小的一团。梦里有敞亮的一室一厅,阳台还种满了花花草草。
好在姐夫也是良善之人,几乎把离异的小姨子看作了亲妹妹。他帮着跑市场看行情,最后建议张玉珍单干,"个体户前景不错,比打工强多了。"
可具体卖什么呢?
当时红红火火的是服装、半导体收音机、磁带,可张玉珍没有半点时髦细胞,这些花花绿绿的东西,她是一窍不通。
她的前半生泡在泥土里,对粮食蔬菜最为敏感。姐夫一拍大腿:"得,那你就去卖菜!"
于是,24岁的张玉珍当了菜贩子。
每天5点不到就起床,赶去批发市场买回一挑蔬菜,玉米、毛豆、番茄,红红绿绿的,像挑着一箩筐新希望。
然后又把玉米剥粒,毛豆去壳,从中赚个三五块钱的差价。
可能是因为从小就和农作物打交道,张玉珍慧眼独到,干活也细致。所以她的菜摊上,永远干干净净,菜也新鲜神气,倒也慢慢赚到了自己的生活所需。
还能在逢年过节时,买些衣服玩具,托家乡人给女儿送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