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传奇是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的故事传说,从中我们可读到中国古代流传于民间那些人和事,杨一手的困惑就是一个经典的百姓传奇
二十几年前,在良风村一带,无人不知杨一手。
杨一手是谁?当年名噪一时的民间艺术家,糖画一绝,曾去过省城,给某领导的母亲做了个巨幅寿字糖画,糖画上寿桃里是那位老母亲栩栩如生的笑脸。
当年,县里曾力邀杨一手去文化馆任职,杨一手没答应,理由很简单,一个手艺人,当不好公家人。用句说书的话讲,一生闲云野鹤,哪堪俗务缠身。
所以,杨一手一直生活在良风村。只要是良风村的孩子,不管家里有钱没钱,都吃过他的糖画。孩子的眼里没有艺术,只有糖的甜味,做得再精美,放在手里把玩一阵子,最终还是解馋。杨一手看着孩子们满足的样子,脸上写满了笑。
一晃,孩子们都长大了,新一茬的孩子们本来就泡在蜜罐里,零嘴多得数不过来,没人再对糖画感兴趣了。杨一手的生意也就萧条了,他彻底地收了摊,在家安度晚年。
杨一手不再是杨一手了,也用上了村里老年人通用的代号———老杨头。有人偶尔谈论起当年的杨一手,就有孩子稚声稚气地插嘴问:“爷爷,杨一手是谁呀?”
这天,镇里的学校开学了,老杨头竟然又起炉灶,把糖画摊摆在了学校门口。老杨头的身手远不如从前利索了,摆好摊子,就坐在墙角晒太阳,眯缝着眼睛,似睡非睡。
开学第一天,来送孩子上学的家长认识这个老艺人的,谁也没有料到当年风光无限的他会落到今天这步田地。偶尔有家长客气地和他打个招呼,却在心里暗自揣摸:怎么这么大年纪还出来挣钱,儿女真是不孝啊。
要说老杨头的儿女都挺有出息,儿子做生意,收入不错。女儿也考了大学,嫁给了城里人,生活富裕。由此看来,路人的猜测还真不假。
第一天,老杨头一个糖画也没卖出去,偶尔有好奇的孩子想看看老杨头在卖什么,都被家长们连哄带骗地牵走了。
晚上回到家,老杨头刚吃过晚饭,儿子就气冲冲地回到了家,无缘无故把媳妇叫进房里,不一会儿,就听见媳妇在房里哭。
小两口吵架,老杨头觉得应该站出来说儿子两句,不管谁对谁错,毕竟是一家人,应该让着点。
谁知,老杨头还没叫来儿子,儿子就到老杨头的面前问:“爹,是不是儿媳妇惹您老人家生气了?”
老杨头一惊:“没有啊!”
儿子又问:“那您怎么出去摆摊了?”
老杨头这才明白儿子是误会了,连连摆手说:“这怪不得她,是我自己天天闲得慌,没事出门转悠转悠。”
儿子一听这话,说:“爹,你可不能这样,就算当年我没听您的话,现在的日子过得不也挺好?你可不能这样出门摆摊,让别人戳我的脊梁骨。”
老杨头听了儿子的话,有些发蔫。儿子当年不听话,说什么也不学糖画这门祖传的手艺,为这事,父子俩差点断绝关系……最后,还是老杨头做出让步。儿子如今有了点出息,老杨头也无话可说。
看着老杨头默不作声的样儿,儿子以为父亲已经没事了,就放心地回房哄媳妇去了。
第二天,老杨头还是不作声地挑着个挑子,去了学校门口。
第二节下课,一个穿得像小绅士一样的小孩出现在老杨头面前。小绅士问:“爷爷,您这是卖什么呢?”
老杨头笑着说:“糖画。可 以吃的画,甜!”
小绅士眉毛结在了一起,抓了抓头,掏出了一个钢问:“多少钱啊?”
老杨头笑着摇摇头,小绅士好奇了,又拿出一张五元的票子说:“爷爷,那您看这个够吗?”
老杨头的笑容更密了,但还是摇了摇头。老杨头指了指面前的小黑板说:“孩子,爷爷的糖画不要钱,但是你必须在黑板上画个画,要是画得好,爷爷就照着样给你做个大的。如果画得不好,爷爷就只能给你做个小的了。”
小绅士将信将疑地看了老杨头一眼,然后犹豫地拿起粉笔,歪歪斜斜地画了个太阳。
老杨头看过之后,哈哈一笑。把本来就熬好的糖稀放在勺子上热了一会儿,然后端起勺子,也做了个太阳。等糖稀冷下来,一根小棍就把太阳稳稳地举了起来。
“太阳”很小,但是小绅士拿到之后,还是非常快乐,说声“谢谢爷爷”就跑开了。
就这样,老杨头的“生意”在学校门口火了起来,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都挤在老杨头的摊前,老杨头还是不急,让他们排好队,一个一个地来,反正每个人都不会失望。大大小小的糖画“卖”出去了无数。
傍晚,老杨头的儿子又得到了消息。这次,儿子没再和老杨头说什么,原来他老人家真的是为了打发时间。这样也好,给邻里落下个好口碑,没人背后说闲话了,家里又不缺这点钱花。人老了,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吧。
老杨头的心情也不错,孩子们如花的笑脸就是他最好的安慰。
话又说回来,糖画再甜,也比不上那些五花八门的零食好吃。过了几天,老杨头摊前的孩子渐渐少了。再说,老杨头做的糖画有大有小,拿到小的孩子多少有些不乐意,所以,有的孩子也不愿再来“献丑”了。
老杨头也知道,这个摊摆不了几天,可是,他还有一桩心事未了啊。
今天的最后一个小客人是个虎头虎脑的小子,含着指头,吸着鼻涕站在了老杨头的面前。老杨头和蔼地问:“孩子,你准备画点什么呢?”
小男孩看着天想了想说:“我要最大的!”
老杨头哈哈地笑了:“好!你要是画得好爷爷就给你做个最大的!”
小男孩吸了一下鼻涕,认真地拿起了粉笔。
果然,小男孩画了一条飞龙。看着画板上的画,老杨头心头一阵暗喜,就是他了。
老杨头真的给小男孩做了一条最大的飞龙,但唯一不同的是,在小男孩的糖画拿到手后,老杨头不但问了小男孩的姓名,还问了他的家庭住址等等情况。
小男孩也不怕生,一一说了之后拿着糖画屁颠屁颠地跑了。
收了摊之后的老杨头,没有回家,而是买了些水果,直接去了小男孩的家里。
到了小男孩家之后,老杨头傻了眼,真是不是冤家不碰头。小男孩的父亲原来曾想拜杨一手为师,可是杨一手却以这门手艺是祖传而拒绝了人家,如今……
老杨头把水果放在了桌上,支支吾吾地说了半天才说明来意。原来,老杨头一直想找一个有天分的孩子,把糖画的手艺传下去,所以他想收这个小男孩为徒。
小男孩的父亲忙不迭地说使不得,只听说过去有送礼拜师的,还没听说过送礼认徒的。老杨头听出小男孩的父亲并没有嘲笑之意,但还是紧张地请他定夺。
最后,小男孩的父亲提到了文化馆,说文化馆才可以将这门民间艺术发扬光大,单单传给一个孩子是没有用的。再说,现在的孩子将来也不一定能指着这手艺吃饭过日子呢。
老杨头听明白这是婉言拒绝。三十年河东转河西啊,于是他黯然地离开了小男孩的家。
彼时,文化馆不存在了,曾有熟人开着玩笑说:“当初你幸亏没去当那什么馆长,要不然还弄了个下岗哩。”
这样的安慰话老杨头听过不知多少遍了,以前他只是微微一笑,颇有塞翁风范。
可现如今又提起文化馆,老杨头若有所思地看着远方,有些走神。也许,过去的某些观念应该改变,可是,曾经太多的民间精髓我们也不能随手丢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