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14年第38期
连续两个月,出口强、进口弱的外贸格局推动贸易顺差创下历史高位,人民币也借此重回强势货币。中国的顺差,多半来自对美国的贸易,而当此时,美国强劲复苏,再执全球增长之牛耳。中国虽“外贸强内需弱”,能够在欧洲、日本的衰退声中仍与美国结伴,足以说明中国经济有着顽强的内生潜力。
有一种说法,7、8月的创纪录顺差是“衰退式顺差”。7月出口增长了15%,8月增长9.4%,但使两个月录得473亿和498亿美元顺差的,还有两个月进口分别为1.6%和2.4%萎缩的助力。进口虽减少,由此预言经济整体衰退却未免言过其实。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骤冷拖累了内需,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另一个同样重要的事实是,中国因素的釜底抽薪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跌,而原材料正是国内企业的主要进口商品。前7个月,中国炼钢用铁矿石的进口数量增长了18%,但铁矿石平均价格却下跌了15%;同样,煤炭进口量减少了2.2%,但平均价格却同比下跌了15%。
中国似乎成功避免了衰退。以国际视角观察,日本二季度增长率为-7%,韩国二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长0.5%,创下7个季度以来的新低,更不用说泥足深陷的欧洲核心区国家。国际贸易过去的模式是,每当美国经济复苏,亚洲国家总能分享到好处,可这一次,日本和韩国的出口增速在去年还颇为强劲,今年7月日本降至3.9%,韩国还在减少。东南亚国家遭遇到的困难更甚,今年前7个月中,印尼和泰国有5个月出口都出现了下跌。亚洲国家出口不振,而伴随着制造业的复苏,海外对美国的商品需求增加了,美国的贸易赤字却迅速收窄。在美国的贸易伙伴中,中国是唯一的获益方,7月份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增加2.7%,至309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当月对中国的出口减少,从中国的进口增加。
劳动力的紧缺使得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遭到侵蚀,和东南亚等国家比,中国低端制成品的竞争力被削弱了。但中国综合竞争优势仍是东南亚国家所不具备的,完善的基础设施、齐备的产业配套能力、充足的资本和高素质的人工,这是中国改革30年来积累的成果。在珠三角几十平方公里范围内,一个新兴的电子产品,可以找到所有相关零部件,这就决定了东南亚国家承接的产业转移多是低端的、产业链相对简单的行业。这些国家,个别产业或有优势,但整体上却难与中国比肩。而作为工业原材料和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区域,东南亚还遭受到大宗商品暴跌的打击。
日本和韩国的制造业是中国的追赶目标,三国掌控全球经济的最大制造业生产基地。从钢铁、船舶、显示器、内存芯片等领域,三国的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55%至90%。这三个国家的主力产业如钢铁、造船、电子等大部分也都相重叠。过去,三个国家的技术水准有着较明确的边界,日本专注于高端技术零配件设备,而韩国和中国分别是中端和低端技术产品。但自金融危机后,中韩两国技术水准迅速提升,三国进入了全面竞争的状态。中国已经在计算机制造中占据世界第一的份额,在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功能不断进化的尖端技术产品上,则保持着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而中国国内在钢铁、造船等重化工领域的产能过剩,也削减着上游国家的竞争力。
全球性的制造业竞争,因为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已经迅速形成两大核心,日本、美国的高端技术,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常年技术积累绝尘而出。后面追赶的,则在中国这个集大成者庞大的体量面前迅速聚集。2006年曾经有学者提出“中美国”概念,以强调中美经济关系联系的紧密性,称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如今全球经济美国一枝独秀,唯独中国分享了美国的繁荣,或说明“中美国”迈上了新的台阶。
文/邢海洋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