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下行,银行业资产质量面临压力上升。201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10919亿元,不良贷款率1.50%,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连续14个季度“双升”,由于经济短期难以改善,银行业资产质量未来仍有恶化的风险。能否有效处置银行超过万亿的不良贷款,对于中国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和金融系统的安全都至关重要,因此,借鉴美国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对中国银行业具有一定的价值。
美国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措施
政府层面–成立重组托管公司
市场经济的周期性使美国频繁遭受金融危机的侵袭。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联储为了遏制高通胀而将隔夜利率提高到20%,最终导致资产负债期限严重错配的储贷协会大量破产,引发了“储贷危机”,超过一千家储贷协会机构破产,产生了巨额银行不良资产。为了高效处置这些不良资产,1989年美国通过《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实施法案》,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成立了专门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机构–资产重组托管公司,起先隶属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之后独立运作。重组托管公司首要目标是在处置破产的储贷协会资产中获得最高的净值回报,将损失减少到最低。资产重组托管公司经过六年运作,圆满完成高效处置储贷协会不良资产的历史使命,其处置不良资产的措施主要有四种。
公开拍卖和暗盘竞标。重组信托公司在贷款拍卖前,一般会公布拍卖的程序、条件及贷款组合信息,只有那些符合条件的购买者才能参加拍卖。贷款销售协议事先定好,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有报价高于最低接受价,拍卖才能成交。重组信托公司出售其持有的不动产通常采用暗盘竞标的方法。招标广告刊登在多种报刊杂志上(当时还没有互联网),有意愿的潜在买家根据招标指示,将其报价按照规定的格式、在特定期限内提交给招标人。通过拍卖,重组托管公司能够面对更广阔和更充分竞争的市场,这对于大型不动产处置尤为凑效。
资产管理合同。随着重组托管公司接管的不良资产规模膨胀,以内部人员为主的工作方式已难以满足高效处置不良资产的要求,于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开始以合同方式借助外部力量处置不良资产。从1988年到1993年,FDIC共签订了14份资产管理合同,所处理的资产账面价值超过了330亿美元。另外,重组托管公司在1991~1993年期间与91位合同方签订了199份标准资产管理和处置合同,处理的资产账面价值高达485亿美元。
FDIC采用的资产管理合同方式主要为“资产清算协议(简称ALA)。它由FDIC同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签订,期限为5年,不能续签,合同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提升不良资产的回收率。ALA采取了成本加成法,由FDIC负责支付合同另一方的营运成本,包括资产处置费、管理费、雇员工资及福利,此外FDIC还将根据资产回收值支付一定的激励报酬。此外,重组信托公司也利用”标准资产管理和处置协议“的形式委托私营公司代为管理和处置自己接管的资产,通过竞争性招标与符合条件的招标人签订资产管理与处置合同。”标准资产管理和处置协议“管理的房地产和不良贷款组合一般在5000万美元以上,期限为3年,可续约3次,每次续约期为1年。”标准资产管理和处置协议“目标是尽量避免当地房地产业损失及改善中低档房地产供给的条件,以最高净现值快速地出售资产。
资产证券化。1990年8月,重组托管公司所持有的住房抵押贷款高达340亿美元。鉴于当时美国按揭证券市场规模庞大且己经相当成熟,重组托管公司引入了证券化的概念,将那些特征相似、能产生预期现金流收入的资产组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发行附带息票的市场化证券,以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寻求住房抵押贷款的买家。
股本合资。重组托管公司处理其资产存货的另一个创新性手段就是股本合资,即与私营部门的投资者共同组成合资公司。在合资公司中,重组托管公司作为有限合资人以其所持有的资产(通常为不良贷款和房地产)作为股本投入,并负责安排融资;私营投资者则作为一般合资人注入现金股本,并提供资产管理服务。融资条款规定,资产处置所获得的现金收入首先需要清除债务,余下的收入则按照投资比例由重组信托公司和私营投资者共同分享。
商业银行层面–坏账银行、并购和准备金冲销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重组托管公司主要处置已经破产的银行和储贷机构的不良资产,正常经常的银行内部也存在着大量的不良贷款,在金融危机时期尤其如此,这些不良贷款需要自行处置,为此,美国商业银行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自救。
成立坏账银行处置不良贷款。商业银行在没有破产的情况下,不良贷款即便是数额巨大,也只在银行资产中占极小的比重。因此,为了降低不良贷款对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影响,商业银行可以将自身的不良贷款剥离出去,成立一家坏账银行,专门处置和管理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但出于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只有大型银行成立自己的坏账银行才是。
银行间并购。银行间的并购成为降低不良贷款对商业银行不利影响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是通过经营业绩优良、风险控制能力强的银行收购那些经营不善、坏账累累的银行,这样可以形成有效的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提高银行业的经营效率。银行并购后,新银行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相应提升,信息和人才可以共享,资金来源稳定性增强,资金来源多样化进一步优化,进而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经营业绩和资本充足水平,从而为不良贷款问题的化解奠定基础。
冲销损失贷款。商业银行另一个常用的缓解不良贷款不良影响的方法是增加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比例,从而提升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增提的损失准备金可以是股东增资,也可以是增发股票或发行债券所得。银行可以根据不良贷款的后续收回可能性,对不同不良贷款(次级、可疑、损失)分别增提20%、50%和100%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同时通过增资等方法可以消除增提损失准备金对整个资产负债、净利润和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的影响。除此之外,美国的商业银行还采取了一些诸如成立风险贷款抢救部等措施,专门处置银行不良贷款,以缓解不良贷款对商业银行正常经营带来的冲击。
对中国处置不良贷款的若干启示
中国并不缺乏处置银行不良贷款的经验,20世纪90年代,四大国有银行不良率超过20%,总金额达到1.3万亿元,之后国家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坏账银行)对应剥离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最终使国有银行轻装上阵,重新焕发活力,并成为全球最赚钱的银行。但当今形势今非昔比,存款保险制度已经实施,银行业贷款余额高达91万亿元,是20世纪90年代末的10倍,国家隐性担保的存款仅占全部存款的一半,仅靠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已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为了能市场化、高效率处置银行的不良资产,避免个别经营不善银行风险的蔓延,借鉴美国的经验,结合宏观经济理论,得到以下启示。
宽财政促销费,避免银行不良贷款的膨胀。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投资(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和净出口,由于国内制造业成本的快速上升和人民币对主要货币的大幅升值,最终导致中国出口下滑,外向型企业业绩恶化。与此同时,受购买力制约,房地产市场出现分化,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而”铁公机“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投资因市场接近饱和被迫减速,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动力衰减。然而,中国消费占GDP比重长期保持在40%以下,与发达国家70%左右的占比相去甚远,消费长期不振使经济结构调整功败垂成。导致中国消费疲软的关键是以流转税为主(占财政收入70%)的税收体制,在抬高物价的同时打击了消费者的意愿和能力。比如,一名月收入2万元的白领,他首先需要缴纳25%的所得税,可支配收入为15000元,之后消费任何商品都要缴纳增值税(17%)、营业税(5%)、消费税(10%)、城建税(7%),税收约占商品价格的40%,他的真实购买力仅为9000元,即收入的45%,税负为55%;相反,如果他一毛不拔,全部储蓄,他则可避免重复缴纳40%的流转税,因此,在中国出现高储蓄率,出现海外购物潮一点都不奇怪。于是,改革不合理的税收体制,降低商品流转税的占比,转向依赖更透明和公平的所得税,才能真正刺激消费,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的畸形结构,改善宏观经济环境,避免银行资产质量的进一步恶化。
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应对中小银行破产带来的冲击。2015年5月中国《存款保险条例》生效,理论上剥离了政府对银行提供的隐性担保,同时通过对储户提供最高50万元的存款保险,使绝大多数储户的利益得到保障,从而使经营不善的商业银行、农社信等金融机构在产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破产或重组,真正形成金融机构的预算硬约束,实现优胜劣汰。虽然我们不能把存款保险制度实施理解为政府要放任中小银行破产,但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必然有一部分中小银行、农信社、村镇银行不良贷款失控而陷入破产,为了建立真正的市场纪律,监管机构可以对其实施破产清算或重组,这样必然产生大量不良贷款需要存款保险基金处置,存款保险基金可以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也可以将不良资产转让给信达为代表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总之,存款保险基金需要做好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准备。
发挥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功能,化解银行业区域性的不良资产。近期银监会公布了第三批省级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名单,至此,中国地方”坏账银行“扩容至15家,据报道,另有陕西等6省正在筹建地方坏账银行。我们推测,未来每个省(直辖市)都会建立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建立,有利于区域性金融机构,城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的不良贷款的剥离和处置,甚至部分地方融资平台不良贷款也可能转让给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此举无疑短期可以降低区域性金融风险,但如果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成为掩盖地方金融机构风险的池子,可能会激励这些机构的冒险行为和道德风险,最终会加重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并降低地方金融机构配置资源的效率。因此,建议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能更多引进民资,实现市场化经营,以合理的成本实现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功能。
商业银行积极采纳先进技术工具,降低经营成本和信贷风险。互联网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深远,目前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对传统百货公司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一些租金昂贵的一线城市百货公司已经被迫关闭。互联网技术给银行业带来的机遇是可以充分运用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降低对传统物理网点的依赖,甚至可以通过网络自助服务取代昂贵的人工现场服务,大幅降低银行的运营成本。但是,导致银行破产的通常不是经营成本的增加,而是风险管控的无效。目前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银行可以通过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整合客户的财务、税收、社交、通讯、购物、行业等数据,开发出基于内外部大数据的信用风险预警系统和操作风险监控系统,从而对增量客户风险评估和存量客户风险预警,提升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当前在银行不良率不断上升之际,能够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对存量客户进行风险预警,协助相关人员进行不良贷款清收,提高不良贷款回收率,控制不良贷款余额的上升,使银行成功度过经济下行周期的难关,并伺机收购、兼并一些中小银行实现逆势扩张。
刘明彦
(作者单位:中国民生银行)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