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村村子很小,上下也就十几户人家,每一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
清河村向外有两条路,分别通向北边和南边,都是用碎石子铺成的小路,村里人分别叫做“北路”和“南路”。北路修建时间晚一些,却也已经坑坑洼洼,到了应该重新修整的年纪。而南路更是到了“风烛残年”,路面不平整不说,很多石子都已经掉入附近的山沟里,一旦到了下雨时,就会变得泥泞不堪,路又抖又窄,如果不足够小心的话,很容易就滑到在路旁的山沟里去。南路,正是孩子们去小学学堂上学的必经之路。
清河村里的大人挂在嘴边的话总是“那条南路该修修了。”“万一孩子掉下去就完蛋了!”。虽然呼应的人不少,但是没有一个愿意动手的。一是怕耽误了劳作的时间,二是修路需要不少钱,三是孩子们都很小心,还没有一个掉下去过。
这天,又是狂风暴雨,在傍晚的时候,村里所有人都得知了一个消息:老张家的小孙子不小心掉进了山沟里。老张一听,一下子慌了,脚底下抹了油,直接奔向了那条山沟,费劲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小孙子捞了上来。
当时看热闹的人不少,几乎出动了全村一半的人口。
老张和小孙子脏兮兮地站在大家的面前,很狼狈的样子。
“老张啊,这条路应该修一修了!”妇女王二丫提议。
“是啊,如果修好了,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又有一个声音随之附和道。
又有人着急地说:“这还是发现地及时,若是晚了,可能这事情就闹大了!”
老张抬起头看了看众人,甩了甩身上的泥水,叹了口气说:“我又何尝不想把这条路修一修呢?可是光说不做谁都会!”
老张这句话好像触犯了众怒,有些妇女已经撇撇嘴,装作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就转身离去了。
有人忽视有人沉默,自然也有人支持,王小强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拍拍胸脯说:“修路的事情我绝对赞成,只要大家各出一点钱,各出一点力,这事就解决了。”
这时,妇女王大嫂说:“你当然赞成了,你家有三个娃儿,掉入山沟里的可能性比我们大一些!”
王小强脸色一沉,不悦地说:“你怎么说话呢?怎嘴巴话这么毒?你这是咒我家的孩子掉下去是不是?”王大嫂也不想把事情闹大,解释道:“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如果大家合伙修路的话,你要出的钱多一些,因为你家的孩子最多!”
一听这话,王小二不乐意了,“你这是什么意思?哪有娃儿多出钱就多这个道理?”
老张实在有些听不下去了,打断他们的争吵,“我们就让李大山帮忙一下吧,好歹他也是个水泥工!只是他人在哪里呢?”老张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李大山的人影。
王大嫂说:“也不知道到哪家混吃混喝去了,再说了,就算你找到李大山也准没戏,那小子是光棍一个,无牵无挂的,我们的孩子掉下去和他有什么关系!”
山村里天黑得很快,老张带着小孙子回去了,可是这件事情依旧是没有结果,像是一条鱼刺卡在喉咙里。老张暗暗地想,等到老伴的病好了,就能开始攒钱修路了。
一晃就过去大半个月了,可是老张的老伴依旧病恹恹地躺在床榻上,面无人色,老张整天愁眉苦脸的,几乎要以泪洗面了。
这天,老张起来的特别早,他挑了一担子蔬菜和大豆,正要从北路出发,去离村子有三四里远的小镇上,将这些农作物卖掉,凑几个钱。可是当他正走向北路时,顿时傻眼了——路面变得更加宽敞工整了,上面还铺满了青色的石子,一看就知道才铺上的。老张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这条路昨晚被人修过了。
可是是谁肯做好事不留名呢?老张想不明白。他马上掉头跑向南路,又傻眼了,因为那条路依旧是像是一个垂暮的老人,破破烂烂,根本就无人修整。
这就奇怪了!北边的路修了反而将南边的留下了,这是什么道理?
老张准备返回家的时候问个明白,于是趁着天色正早,匆匆地赶往小镇去了。
老张的这个发现引起了村民的兴趣,人们就像炸开了锅一样,对这件事议论纷纷,最后的结果很意外,竟然没有人知道这条新路是谁修建的,每个人都摇摇头说不是自己做的。
路修好了,但是却不知道是谁修建的,这真是怪事了?老张这样想:难道是哪个好心人默默无闻地帮着大家在做善事,但是好心人为何不挑那条更加需要修建的南路呢?难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过些天,南路也会被修好的。
抱着这个念头,老张决定先观望观望。
只是事与愿违,三四天过去了,南路还是老样子,上学的孩子们依旧是怨声载道,却也无可奈何。
这天,又到了老张前往小镇卖菜的时候了,顺便也为老伴买药。老张起地很早,才刚走出门,就听见了屋子外面有人走动的声音。
老张竖起了耳朵,蹑手蹑脚地转到了屋子后面,小心地注视着那边的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