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巴尔的摩有一个裁缝,他靠自己的手艺经营着一家服装店。
这天,一个中年人穿着非常陈旧的衣服,在服装店门口徘徊。裁缝问他有什么事,中年人吞吞吐吐地说,他刚从监狱里出来,想去应聘一份工作,可是他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裁缝觉得眼前这个人非常需要帮助,便为他挑选了一套笔挺的西装。中年人穿上后顿时精神焕发,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裁缝拍拍他的肩膀说:“去吧,穿一套新衣服去改变你的人生吧!”
后来,这个中年人被一家公司录用了,他将衣服的钱还给了裁缝。
经过这件事,裁缝发现,很多囚犯出狱后想重新做人,却可能因为没有钱吃一顿饱饭、买一件像样的新衣服去应聘,再次走上歪路。裁缝顿时有了一个主意:为什么不去监狱附近开一家服装店呢?他的主意很受巴尔的摩监狱方面的欢迎,监狱很快就为他在附近盖了一个店面,裁缝在店门口立上一块招牌:“去吧,穿一套新衣服去改变人生吧!”
五年下来,裁缝帮助数百人重新回归社会,获得新生活。值得一提的是,监狱还把囚服、被褥甚至国旗的缝制业务全都交给了他,裁缝赚得比以前更多了。裁缝说:“只要每个人都稍微友善一点点,世界就会大不同,你也一定会收到更多回报。”
(作者:陈亦权;推荐者:竹之语)
朱熹收礼
南宋理学家朱熹曾出任江西南康知府,在任期间,朱熹清正有为,很受百姓爱戴。
有一次,朱熹寿辰,书院的很多书生和百姓得知,都自发前来祝贺。朱熹很欣慰,不过,他婉拒了大家送来的贺礼,耐心解释说这是他一贯的原则。
百姓们听了朱熹的解释,都纷纷带着贺礼回去了,一个菜贩却不肯走,执意要把一筐蔬菜留下,他说:“天气太热了,我的这筐菜没卖掉,如果你也不要,拿回去就只能喂猪了。”
菜贩的话让朱熹的手下们很生气:怎么这么说话?这礼物送得也太没诚意了,不料朱熹却对菜贩拱了拱手说:“谢谢你的心意,这礼物我收下了。”
事后手下问朱熹为什么要收这礼物,朱熹笑了笑说:“收了别人的礼物,会坏了我的名节,可如果不收菜贩的礼物,那就是浪费了,浪费才是对名节最大的损害。”
一个真正拥有高尚情怀的人,往往不拘泥于外在形式,而以真诚待人。
(作者:张君燕;推荐者:风吹麦浪)
13元『遗产』
有一家人,父亲身患绝症过世了,母亲在夜市摆小摊,女儿还不到13岁。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母亲发现女儿忽然长大了,开始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活。
一天晚上,女儿病倒了,母亲赶紧把她送到了医院。
夜深了,病房里就剩下母女俩。女儿突然示意母亲靠近她,说:“妈,我感觉很难受,浑身都痛,我怕是不行了……”
“别瞎想,到了医院咱就不怕了。”
“妈,你听我说……”女儿严肃起来,很认真地说,“你记住了,家里床头柜的下层有一个小布包,里面装有一些钱,那是我攒下的,留给妈妈。”猛地,母亲的心头一阵酸楚,她的眼泪禁不住扑簌而下。
第二天上午,经过检查,确诊女儿得的是一般性肺炎。当母亲把这个结果告诉女儿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母亲的脖子,母女俩都哭了。
回家后,母亲打开了女儿的床头柜,那里果然有一个小布包,里面是13元钱,全是角票。捧著那个小布包,母亲的眼泪又流了下来。
事情已经过去了好多年,现在,女儿已经成了一名军医大学的学生。这些年来,母亲始终保存着女儿的那个布包,那是她郑重留下的“遗产”——13元,母亲将永久地珍藏着。
(作者:凤仙草;推荐者:潘光贤)
孔子墓碑前的供台
山东曲阜孔子墓前的石碑上有一行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墓前建了一个供台,将墓碑遮去了一小部分,只露出“大成至圣文宣干”几个字,“王”字的底下一横看不见了。
为什么要在孔子墓前建上那么一个供台?为什么要让墓碑上的字遮去一小部分、而让“王”字的底下一横看不见呢?
事情是这样的: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南巡到曲阜,准备朝拜至圣先师孔子墓。猪、牛、羊三牲供品已摆好,地上的黄毡也已铺就,香雾袅袅,烛光摇曳,一切都已准备停当。这时皇帝在前,文武百官在后,准备行跪拜礼。当康熙走到孔子墓前准备跪拜时,发现墓碑上的字是“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便尴尬地站在那里没有下跪。接着,祭祀的鼓乐奏起,康熙帝皱了皱眉,依旧站着不拜,众人全都愣住了。
原来,皇帝是拜师不拜王的,就在这时,孔家人赶紧拿来一匹黄绸,把碑文中的“文宣王”盖住,并添上“先师”两字,墓碑上的字就成了“大成至圣先师”。康熙帝一看,马上开始祭拜。
孔家人的一遮一添,给皇帝打了圆场,让孔子由“王”成了“师”。此后,孔子的后人为了避免两“王”相遇而建了这么一个供台,挡住了“王”字的最后一横,就成了现在看到的“大成至圣文宣干”的碑文。
聪明的人总是能够理解别人不便言说的意思,采用恰当的办法予以巧妙化解。
(作者:赵元波)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