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依山傍水,老王的家就在山脚。
虽说是山脚,却是一个山塆口子。山塆里住着百十户居民。往里三条路,往外两条道。老王就住在这五条道路的交叉口上,是名符其实的五角场。
一九八六年,老王从工厂退休以后,虽说每月也有近百元的退休金,但这两年物价猛涨,老伴又是个没工作的,两个儿子,不贴点给他们已是谢天谢地了。老王把烟戒了,酒也只喝一点劣白酒,却仍然有一种日益迫近的危机感,看来只有动脑筋去发挥余热了。
老王发现,大街两旁的售货亭越来越多,不少退休工人都在摆小摊、开小店、做买卖。自己何不也走这条路?这山塆里居民不少,买油盐酱醋都要跑到大街上,多少不便?自己的家就在路边,开个副食品商店,岂不是好?主意打定,他便托熟人引路,到镇工商所用老伴的名义办了营业执照,在家里开起了一爿副食品商店。酱油、黄酒、啤酒、味精等都进了一些。这下子山塆里热闹起来了,居民们拎着篮子来打酒买酱油,都是满面笑容。说:“这下子我们方便了。”虽然一天下来辛辛苦苦赚不了两块钱,可老王心里还是挺高兴的。
然而时间一长,老王发现,由于小店里没有盐卖,不少居民都失望而去。这成了老王的一块心病。现在买盐难,老王深有体会。前些天,为了腌白菜,老王跑遍了镇上原来卖盐的商店,十家有八九家都没有盐卖。老王听店里的人说,这卖盐最没有花头,进来一角三分多一斤,卖出去规定只能卖一角六分,除了交税,一斤盐只有一分多钱薄利。加上溶化损耗,弄得不好还要亏本。而且进盐又吃力,难怪很多商店都不卖了。但邻居们失望的面容总在他面前浮现。他思想斗争了好长一段时间,终于下决心去进盐。
盐仓库在镇郊,有四里多路,而且出镇后的一段是土路,高低不平。老王以前进货都在镇上的批发部,街上水泥马路很平坦,老王虽然年逾六十,也不感到特别吃力。可这一回拉了两百斤盐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颠簸,实在有点力不从心了。他大口地喘着气,脸色由白变红,由红变青,毛线衣一件件脱下来掼在双轮车上。好不容易到了家门口,把车子一放,走进家门,往椅子上一瘫,半天站不起来。等气缓过来后,还是咬咬牙,和老伴一起,把盐分批抬进来,装进一只预先备好的水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