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育才小学前身曾为难民营:日伪致8年教育断层

时间:2022-04-27 11:00:01 

近日,正是小学生报名的季节,育才小学炙手可热。可是有谁知道,这所百年老校的前身——慕究理学校——在抗日战争期间却经受着这样的一段屈辱和曲折,或许只有那古老的“凹”形砖木结构三层小楼和高大的枸骨树知道,这里曾先后成为难民营和日军军营。

昨天,记者在市档案馆找到了从台湾国史馆复制回扬的民国档案,其中关于私立慕究理小学战时损失报告及相关文件,揭开了育才小学前身的悲惨遭遇和在日寇残酷统治下艰难办学的曲折过程。

战后修复

仅工钱就要244袋面粉

记者查到了时任该校校长姚尔玉向江都县政府呈送的“报修申请书”。申请书中写道:属校在抗战期间校具损失甚大,业于三十五年(1946年)三月十四日奉令造册呈报在案。其中属校第二小学曾损失高大中式房屋四间,致现在教舍颇感局促,兹奉前因,理合将校具损失情形再行分别造册呈请。

而当时江都县长张济能作为急件请求“善后救济总署苏宁分署”“核发使之兴工”。

苏宁分署甚为重视,特派钱宗麟前往江都县“详细勘估核拟实施计划”。记者看到,维修计划中总共预算有——材料钱:旺砖、瓦和石灰等1629万元;木料1059万元;工钱为1220工,每工以8000元计,合计976万元,折合面粉244袋。

扬州沦陷后

学校成了难民临时收容所

1937年12月,扬州沦陷,日寇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慕究理学校利用其美国教会学校的特殊身份,为无家可归或来不及逃难的扬州市民提供避难场所。扬州建筑专家朱懋伟回忆:当时学校收容了上百的扬州难民,一片狼藉。他的母亲和姐姐就曾在这个避难所躲避过,等到外面局势稍微安定,才战战兢兢地回家探视。慕究理学校的这一善举是对“仁爱”校训最好的诠释。

1938年7月,慕究理女子学校增设初中部,招收初中生;变只收女生为男女生兼收,结束了长达50年的女子学校的历史,学校也因此改名为私立慕究理学校(一说校名为扬州浸会慕究理学校);再次改变学制,变为“六三三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计十二个班,一百多名学生。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对日宣战,慕究理学校校舍被日军占据,不得不停办。

1951年4月

学校才改名苏北育才小学

抗战胜利后,1946年,学校重新开学,总校名仍为扬州私立慕究理学校。中小学分开,小学部在原寿安寺巷的校区,名私立慕究理小学;中学部在其西边,即原邗江县委党校校址,名私立慕究理中学。扬州城区的另一所教会学校——懿德小学复校,名私立慕究理第二小学。后这所学校又改回原名。

1949年1月,扬州解放。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扬州军管会接管学校。

7月,私立慕究理中学并入区立扬州中学(即今扬州中学),不复存在。

同年秋,市政府批准私立慕究理小学继续办学,并发给印章。

1951年4月,学校改为公办,定名为苏北育才小学。

日伪统治期间

造成扬州文化教育8年断层

广陵区委党史办的韩承芝告诉记者,在战后废墟上,要重建食堂、教舍和礼堂是需要很大费用的,而这些全是被日军破坏而造成。日军侵占扬州后,文化教育发生了严重倒退。日军入侵后大肆烧杀,损毁了大量文物古迹,对许多学校进行侵占、掠夺、毁坏。1937年12月底,日军抢劫城中镇中心国民小学(北柳巷小学)校产,破坏康山镇国民小学、私立慕究理小学,造成巨大损失。

国民政府统治期间,维扬区境内无一所中学,小学也屈指可数,文化教育相当落后。日伪统治期间,仅有的几所学校也大多停办,大批学龄儿童被迫辍学,造成文化教育的8年断层。高邮150多所中小学停办,87297名学龄儿童失学,其造成损失无法用数字表述,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教育财产损失达2461万元。记者姜涛

新闻延伸

“慕究理中学”是现在育才小学的前身,1888年创办,开始的名字叫“真理女学堂”。创办初期只收女生。1906年慕究理病逝后,传教士安德烈继任校长,次年改为慕究理女学堂。民国后改为慕究理女子学校。民国七年(1918年)曾称江都私立慕究理小学。上世纪20年代学制调整,初小四年,高小四年,中学四年,教师大多为美国女教徒。抗战爆发次年,美籍教士伊斯坦任校长,学校改名为扬州浸会慕究理学校,开始招收男生,结束了长达50年的女子学校的历史。之后,学制改为“六三三”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计十二个班,一百多名学生。抗战期间,校舍因被日军占据而停办。抗战胜利后重新开学,中小学分开,小学部在东(现育才东校区地址),名私立慕究理第一小学;中学部在西(原邗江县委党校校址),名私立慕究理中学。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战争故事

美图欣赏

战争故事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