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大内总管”角色演化史

时间:2016-12-21 08:56:43 

大内属于皇帝私人生活空间,严格说来跟朝廷是两回事,但事实上,大内对政局往往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大内总管这个角色非常微妙。

汉朝:皇帝的盟友

在汉朝,尤其是东汉,朝廷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一个是外朝,三公九卿就属于外朝;一个是内朝,皇帝的秘书机构尚书台就属于内朝;第三个就是后宫大内。外朝以“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为名义上的首领,内朝以大将军为首。外朝呈上的奏章,皇帝下发的旨意,都要通过内朝的尚书台。简化地说,就是三公带着一群官僚在外朝,大将军带着尚书台在内朝,皇帝带着一群太监在大内。

东汉史讲的总是同一个故事:一开始是小皇帝登基,他的嫡母让娘家哥或娘家爹来当大将军。多年后,小皇帝长大了,跟身边的宦官联合起来杀掉大将军,然后,宦官们风光一阵子,接着皇帝驾崩,上面这个故事重讲一遍。有点程序死循环的感觉。惟一能打破这个死循环的办法,是让皇帝多活几年,别让儿子太小登基。但颇为神奇的是,东汉中后期的所有皇帝,除了婴儿期早夭的以外,都在27~35岁之间死掉。只有汉献帝打破了这个局面,但可惜那时已经没什么用了。

东汉名义上的大内总管是少府,实际上的大内总管叫中常侍。中常侍是宦官头领,经常有几个十几个之多,他们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分享权力,往往会有两个中常侍做他们的总首领。汉朝宦官是个很奇特的群体,他们经常拖家带口弄一大家族的人。反宦官的官员们就从这些外围下手。所以,斗争模式总是这样:官员们在地方上整理罪状,杀宦官的家属;宦官们到皇上面前一通哭诉,皇帝龙颜大怒,处罚官员。

而且,官员们对大内总管们好像也不怎么惧怕,下手特别狠。宦官们当然也狠毒,但他们好像很少主动进攻,多半是防御性的,或报复性的。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一方面是东汉的士大夫有抱团精神,一方面则是宦官权力终究有限。宦官集团得势,也不过是大内占据优势而已。宦官们既没有完整地控制内朝,更没有牢牢控制军权。

唐朝:卧在皇帝身后的虎豹

经过一个漫长的混乱时期,中华进入第二帝国时代──隋唐时期。此时,政治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尚书台从内朝走到了外朝,中书、门下两省成了新的内朝。

唐朝早期,宰相控制着内朝,同时又有对外朝的指挥权,兼两朝权力于一体。相比之下,大内总管的权力就相当受限了。但在中唐之后,帝国危机不断,皇帝们的本能反应是把更多的权力交给最信赖的人,也就是太监。于是,皇帝改组内朝,设立了两个枢密使,和宰相对掌内朝权力。此外,唐德宗还把禁军交给了太监掌管。这支禁军叫神策军,时间一长,神策军就成了太监们自己的武装。

大内出了四个总管:两个枢密使,两个神策军中尉。他们分享了内朝的权力,又握有禁卫军军权,其权势之大,达到整个宦官史上的巅峰。唐朝的大内总管们成了卧在皇帝身后的虎豹,随时可能吞噬主人。他们也确实这么干了。从唐德宗之后,宦官们杀了两个皇帝,废了一个皇帝,立了八个皇帝。在历代大内总管里,仇士良可算是一个异数。他打倒了一个皇帝,立了一个皇帝,前后杀了二王、一妃、四宰相。

明朝:皇帝培养出的“权阉”

明朝的中枢制度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朱元璋废掉了宰相,后来虽然产生了内阁,但内阁大学士不同于唐朝的宰相。大学士只负责内省,理论上并不能直接指挥外省六部。内省和外省出现了永久性的断裂。

还有一点,明朝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和大学士没有面对面的联系,帝国照样运转。各地公文汇总到内阁,内阁做“票拟”起草处理意见,司礼监按票拟审阅“批红”,文件就生效发回。(明朝内阁大臣对公文的处理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叫“批红”,而“批红”往往由宦官代行。)

明朝管理宦官的机构是二十四衙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司礼监。司礼监掌印太监就相当于大内总管,其副手是司礼监秉笔太监。一般来说,秉笔太监负责具体批红,掌印太监负责最后审核、在上面盖印。按制度规定,他们只能按皇帝的意思批红,主动权还不如内阁的票拟。但如果皇帝懒惰,他们的权力就会变得相当惊人。在外省、内省、大内这个权力链条里,他们身为大内总管,又能控制内省的最上游,所以才会培养出魏忠贤这样的权阉。

清朝:皇权下的食腐动物

清朝依旧没有设立宰相,但是却取消了司礼监。他必须不断批读奏折,必须不断接见军机大臣。制度逼着他们变成了行业里的劳模。

清朝的大内总管并不是太监,而是内务府大臣。内务府大臣如果由权臣兼任的话,确实可以凌驾在太监之上。但内务府这个机构本身权力并不算大,就是皇帝生活秘书而已。但它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捞钱,因为皇上要花钱都要通过内务府。清朝太监地位非常低。明朝大臣见了太监都客客气气,有时候还要抢先行礼,但是,清朝皇帝就明令规定,太监们见了朝臣,不管对方品级如何,一律要低头让道。

内务府和太监们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和珅当大臣的时候,可以不把太监放在眼里,但是到了慈禧时代,虽然名义上李莲英还归内务府管,但李莲英却成了真正的大内总管。

关于李莲英,存在很多误解。其实,李莲英很有人格魅力,完全不是电视里那种阴调调的形象。按照当时记载,李莲英身材高大,性格温和诙谐,跟人聊天的时候笑话段子不离口,跟他接触过的几乎没有不喜欢他的。另外,李莲英也很低调,非常会做人。李莲英的权力又有多大?说起来还真没多大,他没有任何制度上的权力,不过是靠离慈禧太后近,可以得到一些情报,施加一些影响。

对他来说,只有交易者,没有依附者。他在朝廷上连一个真正的心腹党羽都没有。这样的人不可能掌控政局。他当了近30年总管,攒下了300万两银子,说起来好像不少,其实连庆亲王奕劻的一个零头都不到。这是为什么?有一部分原因是李莲英做事不敢过分,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李莲英没有任何制度化的权力,他不过是靠着慈禧太后指缝间漏下的一些权力渣渣为食,说到底就是皇权下的食腐动物而已。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中国历史

美图欣赏

中国历史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