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已经晋升为皇帝的刘备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吴国,起初蜀汉军进展非常顺利。
但是在夷陵之战中,东吴军以逸待劳大败刘备,蜀汉军队溃不成军几乎全歼。
此战不经使蜀汉政权夺取荆州再无可能,并且是蜀汉国力大大削弱,进攻中原简直成了迷梦。
已经晋升为皇帝的刘备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吴国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竭尽全力进攻东吴?仅仅是为了他的盟弟关羽报仇?
一、关羽军一团一的覆灭是外交政策的失败
关羽军一团一的覆灭是外交政策的失败
公元219年,刘备手下的大将关羽率领荆州地区的军队主力,向曹一操一控制的襄一陽一一带发起了大规模进攻。
这一场军事行动很有可能是关羽私自下达的命令,因为前不久刘备的四川军一团一刚刚经历了汉中大战,虽然刘备成功占领了汉中,但自己的损失也不小。
由于汉中刚刚占领需要时间消化,而四川的军队也需要休整。
关羽的进军在史书中即找不到刘备的命令,也找不到诸葛亮的命令。
至于诸葛亮建议的进军襄樊,这完全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小说家言。
诸葛亮建议的进军襄樊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小说家言
以为经历过汉中之战以后,曹军的主力开始东移至长江流域,准备与东吴开战。
此时,关羽的进攻帮了东吴的大忙,直接把曹军的火力吸引到了他自己身上。
关羽的进攻帮了东吴的大忙
关羽的举动帮了东吴的大忙,东吴方面甚至以为这是刘备的命令。
但是关羽接下来的行为让东吴十分恼火,关羽在进攻襄樊的过程中,军队的粮草准备不足,当时关羽的后勤基地储备的粮草也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关羽派出军队把东吴的几个粮仓搬空了,而且对于东吴大将吕蒙的询问置之不理。
这就是在找事了,吕蒙本来就是一个主战派,再加上关羽的无礼行为,这回东吴方面开始行动了。
关羽无礼对待东吴
国家和国家本来就没有利益可言,刘备可以北上进攻曹一操一,也可以顺江东进进攻东吴。为了自身的安全,东吴方面也必须夺取荆州。
在关羽继续围攻襄樊地区的时候,他的后院出事了。
在关羽继续围攻襄樊地区时,后院出事了
这里需要说一点,当时刘备并没有完全占领荆州,曹一操一占领着荆州的北部,孙权拥有南部和东部,刘备仅仅拥有中西部而已。
就这还是被东吴偷袭了,关羽被俘以后,曾经计划于诈降于东吴,然后再找机会逃回蜀中卷土重来。
但关羽在刘备集一团一里的地位太高,东吴方面也不傻,他们清楚关羽不会真正投降。所以他们没有给关羽机会,最后将关羽杀害。
二、荆州对刘备来说,至关重要
关羽被杀以后,刘备自然十分难过,他们的感情是真实的。但是刘备最心疼的还是荆州。早在他与诸葛亮隆中对的时候,计划就是占领荆州和益州,然后一路进攻关中,一路进攻中原。两路夹击曹魏,从而恢复汉家天下。
隆中对
但是关羽战死、荆州失守使这个计划成为了泡影。如果仅仅依靠益州一定就像恢复中原,那就做梦去吧!
关羽战死、荆州失守使恢复中原成为泡影
公元221年,刘备登基称帝的第一年,蜀汉一个国家的人口只有90万人。这个数字在史书中有明确的记载,《晋书·地理志》记载:章武元年“户二十万,男一女口九十万。”
想依靠这么点人就统一天下,完全是在开玩笑。
刘备失去了荆州唯一的进攻路线就只剩下了关中,但曹魏在这一带的防御十分的严密,刘备很难有机可乘。
东方的情况更加不了,东吴方面计划把刘备彻底封死在三峡里,这样一来,身为“大汉皇帝”的刘备就真成了四川省长了。
为了争夺自己的生存空间,取得向北向东的便利,刘备必须夺回荆州。至于刘备统帅的兵力,小说的水分太大。
当时蜀汉政权的总兵力也没有超过10万,《三国演义》里的75万军队完全是吹牛。刘备真正的兵力只有6万人,这已经是蜀汉政权三分之二的军队了。
刘备真正的兵力只有6万人
至于刘备的战略目的是什么,他只想夺回荆州。新版三国中说刘备想趁此借口灭了东吴,这就更不可能了。
当时东吴的全部军队数量在20万左右,刘备想依靠6万人就想占领两湖(湖南湖北)、两广(广东广西)、三江(江西浙江江苏)等大片土地,这可能吗?
刘备兵力无法占领广阔东吴
而且这6万人中还有1万的少数民族部队,这帮人完全是为了利益。
再者说,如果刘备真的发挥超常连续打败东吴,那北方的曹魏绝不会就这么看着。
曹丕的能力虽然不如他的父亲曹一操一,但也不是一个傻瓜,他绝对不会看着刘备灭了孙权,然后和他划江而治。
三、关羽大意失荆州让蜀汉丧失威望
对刘备集一团一来说,关羽大意失荆州,是一次非常严重的打击。
刘备建立的蜀国,是一个外来政权。而这个外来政权的成分却相当复杂,有初期便追随左右的关羽、张飞、简雍等老资历,有诸葛亮、蒋琬、马良等荆州系,有法正、谯周等益州本土人士,有吴懿、许靖这样的东州系,甚至还有李严这样说不清到底归荆州系还是东州系的外来人士。
对始终追随的老资历和荆州系来说,刘备必须为关羽的身死和荆州的丢失,做出一个交代。
关羽大意失荆州让蜀汉丧失威望
而对益州本土士人豪强来说,关羽的失败,则更加剧了他们对蜀汉政权的不信任。
所以,刘备必须为这个新生的朝廷重立威信。
刘备必须为这个新生的朝廷重立威信
这一点,就连曹魏的刘晔都看明白了。他公开表示:“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始终之分不足。”
因此,说刘备伐吴是为了给关羽报仇,并不算错。但报仇只是手段,并非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为了重建朝廷的威望,巩固蜀汉的统治。
总之,出于稳固政权和取得荆州的目的,刘备必须伐吴,也只能伐吴。既然出兵目的并不单纯,那么,刘备发动战役的动作,便更多的是在恫吓、威慑。
我们来看看吴、蜀两国的一系列动作。
221年6月,蜀汉前军开始向奉节集结,刘备率中军自成都出发;
221年7月,刘备前军击败吴巫山等地守军,占领巫山、秭归一线;
出于稳固政权和取得荆州的目的,刘备必须伐吴
221年8月,孙权向曹丕称臣投降,被封吴王;
221年11月,曹丕使者到达东吴,孙权接受封号,正式称臣;同月,孙权命陆逊为督,率大军西进迎敌;
孙权接受曹丕封号,正式称臣
222年1月,陆逊部将宋建反击蜀军于秭归一带;刘备返回秭归前线;
222年2月,蜀军开始向东推进到夷陵一线,夷陵战役开始。
从这张时间表里,我们可以看出:
六月,刘备决定出兵伐吴,七月,部队已经攻占巫山、秭归。这就说明,仅用了两个月时间,蜀军便抵达了战场。
但七月攻占秭归之后,直到次年一月陆逊开始反击,在长达五个月的时间里,蜀军毫无作为。甚至刘备还离开过秭归前线,据三国志记载,直到正月吴军反击开始,刘备才“军还秭归”。
东吴的行为也不正常。
陆逊
《三国志》记载,秋七月,刘备率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可见,东吴早在蜀军到达战场之前便知道了刘备的伐吴计划。但在长达四个月的时间里,吴军却无动作。直到十一月,东吴才派出军队,率军抵抗。
这说明,要么是孙权的大脑反射弧太长导致行动迟缓,要么,是其中必有猫腻。
孙权
而这其中的唯一可能一性一只能是,双方在谈判。
《三国志》里没有记载过双方谈判过的任何证据。但有意思的是,夷陵之战结束后,邓芝出使东吴,得到了孙权的一个评价:
“丁友掞张,一陰一化不尽;和合二国,唯有邓芝。”
丁厷,一陰一化,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却不能“和合二国”;真正能“和合”的,唯有邓芝。
这说明什么?说明在邓芝之前,双方一定有过至少两轮谈判,而这两轮谈判,蜀汉派出的使者,便是丁厷、一陰一化。
这两轮谈判又是否发生在蜀汉伐吴之时呢?
不能确定,但有可能。
邓芝
那么,建立在以上设想之上,我们推测一下蜀汉伐吴的真实情况:
蜀汉的战略意图:大军压境,以军事力量给东吴施加压力,迫使东吴屈服,划拨部分荆州给蜀,并就偷袭荆州、斩杀关羽一事道歉;
东吴的应对行动:积极展开外交活动,向曹魏称臣,以避免两线作战。当确定曹丕不会威胁东吴边境之后,调拨军队抵抗蜀汉入侵。
吴大帝孙权
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蜀军初期攻占秭归、巫山之后便按兵不动的问题,也解释了东吴军事力量应对迟缓的诡异。
而且,也解释了为什么刘备决定伐吴时诸葛亮会保持沉默的原因。
众所周知,刘备决定伐吴时,遭到了一干朝臣的反对,甚至包括赵云。而奇怪的是,诸葛亮此时却未表态,只在战后莫名其妙的说了一句:“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有人据此认为,这是诸葛亮在蜀汉朝中地位并不突出的表现。但依我看,之所以诸葛亮没有表态,恰恰是孔明在蜀汉处于核心领导地位的证明。
前面已经说过,刘备伐吴,政治目的很大。而这种依靠军事行动提升朝望的行为,显然是不能明说的。因此,刘备伐吴,其真实目的非常机密,甚至机密到连赵云都不知道。而作为蜀汉二号人物的诸葛亮,显然对整个作战计划相当了解。
了解了整套作战计划的诸葛亮,恐怕并不会提出反对意见。因为早在隆中对的时候,他便有过“跨有荆益、结好孙权”的构想。他与刘备共同的想法应当是,通过一场有限的局部战争,夺回荆州部分领土,只要运筹得当,这个计划是可行的。
诸葛亮没有表态,恰恰是孔明在蜀汉处于核心领导地位的证明
恐怕他们唯一没有想到的是,孙权真的会那么下三滥,做出向曹魏称臣的行为(臭不要脸,哼);而曹丕也真的就借坡下驴,与东吴修好。
失去了曹魏对东吴的钳制,使荆州战场形势瞬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刘备就此骑虎难下,他根本无法班师回朝,只得硬着头皮将战争打下去。
刘备骑虎难下,无法班师回朝,最终就此陨落
于是,章武二年,刘备进军夷陵。
八月,陆逊火烧连营,刘备败退,仅以身免。
次年,刘备亡于白帝城。一代枭雄就此陨落。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 中国历史上杀人最多的人
- 水浒中最不守妇道的女人:竟不是潘金莲
- 秦始皇根本不是暴君:从未屠杀功臣 司马迁骗人
- 项羽死后三大谜团难解 虞姬的离去让项羽崩溃
- 中国历史著名的宫廷政变
-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惊人巧合 令人背后直冒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