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野史(8)

时间:2014-05-12 22:00:35 

李叔同在皈依佛教、投身佛门前,经历了一个学道、崇道的阶段。虽然这一思想在少年李叔同身上已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他真正意义上的崇拜道教,是在辛亥革命以后。

李叔同是近代一天才艺术家。他早年留学日本东京的上野美术学校,专习绘画,旁及音乐,并与留日同学曾孝谷、吴我尊、谢抗白、李清痕、欧阳予倩、马绛士等人,共同创立春柳剧社,研究西洋戏剧,并进行实地演出。李扮演《黑奴吁天录》和《巴黎茶花女》中的女主角,由于他演艺超群,惟妙惟肖,在当时很有影响。一位日本戏剧学家松居松翁看了他的演出,交口称赞,说“李君的优美婉丽,决非日本的俳优所能比拟”。李叔同走向舞台,这是中国话剧艺术的开端。当年李留下的照片,有扮演日本军官的,侧着头,留胡须一撮,神气很足;一西装半身照,少年英俊,都是他从事话剧生涯的真实写照。

年,李叔同毕业于东京上野美术学校,应朋友天津高等工业学堂校长周啸麟的邀请,担任该校图画教员。1912年春,李叔同到上海主编《太平洋报》画报副刊。这年三月,加入革命团体南社,与柳亚子、胡朴安等发起创立“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同时在城东女学教授文学和音乐。

年5月,李叔同应经亨颐之邀,赴杭州,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图画和音乐教员。在杭州执教期间,他曾以“浙江校友会”的名义,编写了一册由他亲自缮写后石印的《白阳》诞生号。这是一份综合的文艺刊物。他在上面发表了《近世欧洲文学的概观》、《西洋乐器种类概况》、《石膏模型用法》等文章,介绍西方文学艺术各方面的知识。还在该刊上发表了用五线谱印制的三声部合曲《春游》,这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中最早一

部运用西洋作曲方法写成的多声部音乐作品。同时开设了钢琴、素描、油画、水彩、图案、西方美术史等课程,还开设了画室写生和野外写生课,并最早在中国使用人体模特进行教学。总而言之,李叔同作为近代一位艺术大师,为中国近代艺术的诞生作了筚路蓝缕之功。他最早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西方艺术,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在中国近代艺术传播史和艺术教育史上,都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凡是艺术家和才子,必定多情善感,风流倜傥,社会政治生活的剧烈变动,对他们心灵的震憾是巨大的。辛亥革命后动荡而混乱的社会现实,使一大批意气风发的青年消极颓废,经历了一个由兴奋到消沉的转变过程。李叔同就很典型。辛亥革命成功后,他十分欢欣鼓舞,写下了“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的豪言壮语,他满怀希望,想通过自己所衷情的艺术,改良社会,拯救心灵。所以,在这个时期,他编报刊,当教师,全身心地献身艺术教育,弘扬艺术,培育英才。但是,革命后所出现的军阀割据、南北混战、民众涂炭的严酷现实,使他由希望的峰巅跌到了幻灭的深渊,苦闷、孤独、忧郁的情绪笼罩了他整个的心灵,“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唱出了时代的深沉感伤。从前是亡国的威胁所带来的痛苦,但毕竟还有一种明确的目标,而如今则是没有目标,或者是目标模糊不清,是一种无路可走,迷茫、彷徨、徘徊和无所适从的苦闷,所以迫使他们不得不寻求一新的人生依归和精神寄托。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据于儒,依于道,逃于禅”的立身处世哲学和为人准则,便成了李叔同的精神寄托和人生依归。随着当时社会的愈趋昏暗,李叔同的归隐心态也在逐渐放大。

表现在日常生活上,他开始由从前奔放热情,追求色彩斑斓、积极进取的生活情调向寻求内心宁静、恬淡、超尘拔俗的生活志趣转变。他的得意门生、现代着名画家丰子恺在《回忆弘一大师》一文中写道:“李先生自为人师表之后,刻意于本身之修养,在课余之暇,除绘画、作诗和替人写字之外,就细心读宋元人的理学和道家的书,”一味追求古代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这也反映在他的诗词中,如:

“雕梁春在梦如烟,绿芜庭院罢歌弦。

乌衣门巷捐秋扇,树杪斜阳淡欲眠。

天涯芳草离亭晚,不如归去归故山。

故山隐约苍漫漫,呢喃,呢喃,不如归去归故山。”

———《归燕》

“唯空谷寂寂,有幽人抱贞独。时逍遥以倘佯,在山之麓。

抚磐石以为床,翳长林以为屋。眇万物而达观,可以养足。

唯清溪沉沉,有幽人怀灵芬。时逍遥以徜徉,在谁之滨。

扬素波以濯足,临清流以低吟。睇天宇之寥廓,可以养真。”

———《幽居》

表现在思想深处,则是向往道家,视道家学说为自己的精神食粮,企图从中获得某种人生解脱,丰子恺回忆说:“(李)本来常读性理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上常放着道教的经书。他自己关起门来研究道学。”为了学道,他曾去试验断食,“不食人间烟火”,以求灵化身心,并用老子“能婴儿乎”之意,改名“李婴”,“梦偃卧摇篮似啼哭兮,似婴儿时”,“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之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号称“欣欣道人”,以道家信徒自居。这种怀旧情绪和退婴心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追求一种纯真、和谐及赤子之情,显现出一种复归传统,皈依自然的文化意想,成为他逃入佛家的重要桥梁和过渡。

“南山律学,已八百年湮没无传,何幸遗编犹存东土;

晋水僧园,有十余众承习不绝,能令正法再住世间。”

表现了他肩荷南山道统,复兴律宗,以出世法振兴民气的精神。现在流传下来的关于律宗的着作,仅仅李叔同一人的,就有二十多部。如《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五戒相经笺要》、《佛学丛刊》、《律学要略》、《安海法音集》、《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含注戒本随机别录》、《删补随机羯磨随讲别录》、《南山律苑杂录》、《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扶桑集》、《南山律宗传承史》、《南山律宗书目提要》、《南山律苑文集》、《晚晴老人讲演集》等,可以说是着作等身了。

律宗学说主要是戒体论,就《行事钞》而言,诸戒皆有戒法、戒体、戒行和戒相四科。

戒法就是戒律,戒体是自心法体,戒行是如法行为,戒相则是戒行坚固者外在的规范相状。李叔同则把戒分为法、律、行、相四条,戒法则是立戒的根本法,实指戒体,这不过是为了突出“自知身心,怀佩而法”的法戒体而言。他所倡导的“惜福、劳作、持戒、自尊”,就是对这四种戒法的具体说明。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456789下一页

相关中国历史

美图欣赏

中国历史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