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张良的超越(3)
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在下邳,张良有继续从事他的恐怖活动。此时,他已经一贫如洗了,刺客们不会再出现在他身边。依他一人之力,拆一座房子都难,何况要拆除偌大的帝国大厦。
但这并不意味着,张良从此就意志消沉,破罐子破摔,鬼混他的人生。虽然《史记》说,张良在下邳期间的主要工作是做“任侠”,但按我的理解,所谓“任侠”,应如后世的剽师,受雇于有权有势的人,靠出卖体力以换取谋生的机会。
路见不平偶尔吼一二声也是有的,只不过这不是张良在下邳期间的生活常态。倘若张良真要干那劫富济贫、打家劫舍的事,那他就是盗,山林怕是他最好的落脚点,断断是不敢在青天白日的时候,还在下邳地界逍遥法外的。
当然,依张良的性格,他不可以真地做到在下邳地界安静的糊口,然后了此不算老的残生。事实上,这只是他的一种表面现象。真实的张良很可能和当时的大多数有识之士一样,从无谓的匹夫之勇可能导致的无谓牺牲中,清醒过来,从此表面平静,内心炽烈,转入深度的潜伏之中,静观时变。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件事情是必须要做的,那就是广结天下豪杰,扩大同志圈,秘密壮大声势,等待可以有所作为的时机的到来。
一个显著的例证是,在下邳,张良结识了一位对建立汉帝国颇有功勋的人物——项伯。
项伯是项羽的堂叔,尝杀人,也跑到了下邳,遂与张良搞在一起。
只有这样,下文那个影响张良至深的人物的出现,才显得顺理成章、合情合理——否则又将是一个程咬金,从半路杀将出来,搞得我们一头雾水,不知此人来自何方,又是如何结识得张良的。
话说某日,张良闲游汜水之上,在桥头遇一布衣老人。老人二话不说,却将脚上的鞋子踹到桥下,径呼张良下去拣。
张良那个暴脾气,要打他,但看看老人年岁已高,且忍了,下去帮他拣。
老人却又伸出臭脚丫,他的意思张良的明白。
张良心想,看样子也是活不了几年的人了,好事做到底,就帮他穿上鞋子。
老人见状,说了一句很要紧的话:“孺子可教矣”。叮嘱张良五日后天明时,在此再相会。
张良到底是聪明人,他知道遇到高人了。
于是五日后,张良如约前往,只见老人早已立在那。
老人大怒——其实是装做大怒,斥责张良不尊重老人,让他在清晨的寒风中等得好苦。
又约五日后相会,如是者再三。
长了记性的张良,不只是起了大早,却是夜半就赶了去,终于得到了一本神秘书——《太公兵法》。
这是一本教人如何打仗的书,据说是姜子牙所撰。
那个同样神秘的老人即是被后世盛称的“黄石公”。
此老似乎早就预料得天下终有一乱似的,只是这个被称为“黄石公”的人,可能真的很老了,出于年龄的考虑,怕熬不到“出事”的那一天,以故找了一个传人,把心学传了下去。
应该说,象这样的高人,在当年似乎很多,比如后来出现在项羽阵营的范增,临出山时,已七十高龄矣。
以上即是被坊间传得神乎其神的“圯桥进履”之故事,记在《史记·留侯世家》里,司马迁以其多姿的笔触,将这一故事渲染得充满传奇。
不过,依我来看,那个黄石公,分明就是反秦秘密组织的成员。你看,他所选择的与张良会面的地点和时间,真可谓用心良苦,分明是从事秘密活动之人出于安全的考虑,才需要的谨慎。
地点选在桥上,视野开阔,一旦有什么风警,方便逃跑,顶不次也可以跳水泅走。
时间安排在子夜到天明,避人耳目也。
当然又有说法称黄石公是得道高人,“须眉皆白,杖丹黎,履赤舄(鞋)”,总之是仙风道骨的一个人。
黄石公告诉张良,成功后可以去某地找他。
后来张良果然风云际会,如约来到济北郡(山东泰安)的黄山脚下,果真找到一块黄石,捧了回去,盖祠祀之,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