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阅报,悉知要把我市流传最广泛的民间传说一—何仙姑的故事拍成八仙贺岁之电视剧《素女的故事》。我为我市文化领域这一盛事感到欣慰。
记得两个月前,有个朋友就何仙姑的传说与我有过一次漫谈。他说,他曾多次带朋友到小楼何仙姑庙参观,但游人,特别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看了有关何仙姑为抗婚投井自尽而成仙的介绍以后,心情都有一种不快的感觉。他说,关于何仙姑的故事,民间流传的版本很多,美丽而动人的神话也不少。何仙姑庙为什么偏要选一个令人心神压抑的传说来介绍呢?听了他的话,作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的我,出于事业的责任心,当即电话向有关部门的领导反映了这个来自民间,对民间传说整理的意见。
何仙姑是我国民间传说八大仙中唯一的一个女仙。从宋代开始,关于她的传说无论是民间流传还是载入古书的都很多,甚至文学大家欧阳修和文学巨著《太平广记》都有何仙姑的记载。何仙姑究系何人?虽然众说纷纭,但影响广泛的大概只有两种说法:一说她是宋代湖南永州零陵人,是吕洞宾之弟子;二说她是唐代广东增城人何泰之女,食云母粉以成仙。
面对众多的民间传说,作为我国当代权威辞书又是如何选择的呢?
“何仙姑,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相传唐代广州增城女子,住云母溪,年十四五岁时,食云母粉成仙,行动如飞,日往山中采果奉母。”这是《辞海》“何仙姑”条目的注释。在注释中,也提及永州的何仙姑,但却说这是吕洞宾弟子姓赵名何的附会。
何仙姑,原名何素女,其父何泰,唐代广东增城小楼人。据史书记载,历史上真有其人,《全唐诗外集》还收集了何素女《凤台云母》《将游罗》等多篇诗作。增城是何仙姑的故乡,所以一九八七年全国开展大规模民间文学普查、搜集、整理的活动中,何仙姑的传说成了县重点搜集整理的对家。我当时有幸参与了这项工作。虽然我不是分工负责何仙姑这一个具体项目,但对何仙姑的传说也了解不少。记得当时对何仙姑如何成仙也有多种传说,不过流传广泛,影响较深的也只有两种。一是以仙姑井为核心的传说。传说何素女囚不满父母包办择配之命,常游罗浮,父母怪之,迫其就范,结缡前夕,素女为抗婚投家井自尽而成仙,留下鞋履于井旁。
现今小楼何仙姑庙向游人介绍的就是这个传说。二是与挂绿荔枝结合的传说。传说何素女自幼聪颖,明理孝顺,常到罗浮山采山果供奉父母。由于常食云母而行动而飞。当朝皇帝得知素女有飞天之术,便下旨接素女入宫传术。素女不依,官差强行抢人,何母死拉女儿双脚不放。突然,天降霹雳,素女争脱宫差,朝罗浮升腾而去,遂成仙人。母亲拉下的只是素女的一只花鞋。素女成仙后,留恋家乡,经常回家探望父母。一夜,母亲将素女留下的花鞋交给她。素女见花鞋已破,就坐在荔枝树上补绣花鞋。天将亮,素女匆匆而去,留下绿线一缕,索绕于荔枝上。从此,荔枝长出的果子都有一道明显的绿痕。这就是著名的西园挂绿了。
关于何仙姑的种种传说,都源于民间,各有各的基础,各有各的特色。但我以为,对于我们增城未说,抗旨升腾而成仙的传说更富于地方色彩。因为它既与《辞海》的注释相吻合,又与增城的品牌荔枝挂绿相结合,充分体现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因此,全国民间文学大普查中,由我市文艺前辈丁枫整理,后被选入广州市民间故事《羊城人仙神》中的《何仙姑》就选择了这一种传说;笔者创作的散文《荔枝,增城的品牌》也选择了这一种传说。
我不知道电视剧《素女的故事》有没有素女成仙的情节。如果有,也不知剧中选择了“抗旨升仙说”还是“抗婚投井说”,或者另选新说。但我只是想,一个孝顺父母,不畏皇权而成仙,成仙后又带来了挂绿荔枝,福荫家乡后人的传说,总比那为抗父母婚命,投并自尽而成仙的传说美丽动人得多。
素女究竟选择哪一种办法成仙,有人说,只有问何仙姑才知道。但我认为,何仙姑的神话传说,是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增城是孕育何仙姑的地方,笔者趁增城拍摄电视剧《素女的故事》的机会,把这传说抛出来,让人民群众去选择好了。
最后,我还要补充的是,不论电视剧选取的是哪一种传说,只要她是植根于群众土壤里的,都是文学艺术中的一朵鲜花。这决不应由个人的喜恶而决定,正如我不会穿鲜红的衣服,但我决不会认为穿鲜红衣服就不好,因为太平盛世的年代里,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增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湛汝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