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中国智破西方化肥垄断

时间:2016-12-16 09:00:56 

上世纪60年代。中国政府决心解决粮食问题,出台了重大的农业发展计划,这使得化肥进口量迅速增长。仅就氮肥未说,中田的进口数量从1964年的40万吨增长到1965年的50万吨。到1967年可能增长到94万吨。中国发展农业产生了庞大的化肥需求,这种新情况让世界主要化肥出口国纷纷前来做生意。

想瓜分中国化肥市场

中国进口化肥量日益增长,使当时世界化肥市场的价格非常坚挺。不过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极大地降低了化肥的生产成本,很多化肥生产商都建设了新的工厂来保持竞争力。

按常理来说,这将导致世界化肥价格的急剧下降。

但西方生产商却努力维持化肥的高价,日本与西欧的企业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其明显:1966年10月,欧洲复合肥协会(欧洲一家主要从事化肥生产和销售的超级企业。形成行业垄断地位)的代表,就频繁地与日本工业家接触。双方经过多次磋商,在日本私下达成了划分中国市场的计划。

1965年中国的氮肥进口量是50万吨,1966年是60万吨,欧洲复合肥协会认为,中国在1967年的需求将是60万吨。但日本的估计更准确,它让欧洲复合肥协会相信,中国的需求缺口至少在80万吨,在一项秘密的口头协议中,双方一致同意瓜分中国市场——世界市场硫化铵每吨是48美元,给中国的折扣限制在每吨5美元之内(也就是不低于43美元)——如果中国按此价格进行交易,将会是西方潜规则的受害者。

中国智破潜规则

当时,中国以自身巨大的购买力为武器,准确选择突破口,打破了日本和欧洲复合肥协会之间的秘密协议,成功压低了进口化肥的价格。

第一个突破口就是欧洲复合肥协会,中方提醒它。如果它不按当前市场的合理价格交易,如果它不能给中国的化肥市场以更多的便利和优惠。那么中国将不再欢迎它!并声称,如果欧方拒绝,整个合同将提供给日本。

中方这招获得出人意料的成功。对于利益至上的欧洲企业家来说,与日本达成的口头协议并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担心如果不答应中方要求,自己会被踢出中国化肥市场,因此感到惊慌失措,罕见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出卖”了自己的日本伙伴,转而与中方签订了合同。

最终,在1967年,欧洲复合肥协会供给中国320万吨硫化铵。当时市场的名义价格是每吨48美元,但它卖给中国的价格是每吨34美元。

中国“不在一棵树上吊死”

不过,聪明的中国人并没有就此止步,因为他们知道,中国农业发展的化肥需求应该有多个来源。更重要的是,从政治上说,中国当时也需要与日本维持一定的贸易关系。

因为,早在1962年10月。日本前通商大臣率团访华时,中国贸易代表就与他签署了《中日长期综合贸易备忘录》。备忘录规定从1963-1967年,平均年贸易额每方各为3600万英镑(当时1英镑约合人民币6.89元)。

在该备忘录签署后。中日开始了关于化肥合同的具体协商,中方随后披露了与欧洲复合肥协会的交易,并要求日本化肥工业满足欧洲复合肥协会的价格,并要求日本在1966年12月20日前给答复。

日本建议卖给中国60万吨氮肥或一定数量的硫化铵(每吨46美元)。但中国不断压价,协商的最终结果是中国从日本那里买了150万吨硫化铵,价格与欧洲复合肥协会的一致——每吨34美元。日本在这场交易中不得不让步了,因为它同样担心自己的化肥工业会被踢出中国市场。

这样,中国就节省了6600万美元——这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民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数字。而尤其重要的是它打破了西欧和日本对世界化肥市场的垄断。为中国自主的化肥贸易政策奠定了基础。

增强中国做生意的信心

在当时,中国的对外信息获取渠道狭窄,也难以判定当时国际化肥市场价格是否合理。但中国政府凭借直觉和分析,认定谈判对手在漫天要价(当然也不排除精确的计算以及可能从其他渠道获得情报),于是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打破了西方国家长期的贸易壁垒。中国高超的斡旋手段使其在这笔大买卖中获得了成功,中国作为一个获胜者出现在世界市场上。

更重要的是,中国人首次知道与西方国家那些聪明的商人打交道时,怎样才能占据主动,越来越懂得如何将自己的市场作为贸易杠杆来维护国家利益。增加了以后交易的信心,也增加了与西方国家的接触渠道。

选自《中国农业》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民间传说

美图欣赏

民间传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