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蒋介石的原籍,人们自然会想到浙江奉化。这是官方及史学界均已认同的结论。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关于蒋介石的原籍还有另一个版本,那就是河南许昌。早在1926年江南就有不少关于蒋介石就是河南许昌的郑三发子(即郑三发)的传言。为揭开谜底,本文作者李耕五进行了长达30年(1978-2008年)的考证。
蒋介石身世之谜
蒋介石就是许昌的郑三发子?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河南许昌人郑发先后几次到重庆、南京找蒋介石认胞弟,从而引发了蒋介石是河南许昌郑三发子之说。20世纪50年代初,唐人(1919-1981年,江苏吴县人,本名严庆澍,香港《新晚报》副总编辑,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的《金陵春梦》(一部长达23万字的章回小说,描写了蒋介石在大陆从崛起到覆灭,然后逃到台湾的一生)一书出版后,此种传闻更是全国皆知。那么,河南许昌的郑三发子为什么成了浙江奉化的蒋介石?关于这一点,新中国成立前,郑发(又名郑大发子,1975年病故)曾多次对人讲过: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许昌遭旱灾,父亲郑福安在家饿死,母亲王采凤带领8岁的他和5岁的弟弟三发逃荒要饭到开封,后又带领他兄弟二人到寺后街益泰盐店浙江奉化人蒋肃庵家当女佣,因蒋死了夫人,就收母亲王氏做了填房,王氏后改名王采玉。到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蒋肃庵就带领母亲和弟弟返回奉化,从此弟弟改名为蒋介石。
20世纪90年代中叶,许昌市史志办退休干部刘文松提到他上中小学时,爷爷常给他讲的一件稀奇事:爷爷刘合印和王采凤的堂兄王伯龄是好朋友,光绪十八年(1892年),爷爷跟随王伯龄去开封看望其堂妹王采凤,去后蒋肃庵待他们非常好,还挽留他俩在开封游住许多天,光绪二十一年,蒋肃庵带领王氏母子返回奉化后,还两次给王伯龄去信。
20世纪50年代初,《金陵春梦》在香港《大公报》《新晚报》连载三年后,于1955年出版前,蒋介石派特务想出高价买断版权,禁止出版,但未能成功,这使蒋介石非常气恼。所以《金陵春梦》出版后,他又派特务向该书的作者唐人多次写恐吓信。但蒋介石本人却始终没敢登报声明,说该书所写是假,他蒋介石不是河南许昌的郑三发子。
关于蒋介石是不是河南许昌的郑三发子,早在北伐时期的1926年也有过不少传闻:一是河南新郑县“国大代表”刘增若在抗战时曾对人说,他北伐时在江南就看到有人写“打倒带犊儿蒋介石”的大标语。而“带犊儿”就是河南人对“拖油瓶”的称呼。二是蒋介石第二夫人陈洁如著的《我做了七年蒋介石夫人》一书中也说:1926年9月,陈从上海乘船去九江找蒋介石,在船上她听到有人私下议论蒋介石不是蒋家亲生。到九江后,她给上海的母亲写信提到了这事,母亲派人调查后,才知蒋介石原是河南许昌的郑三发子。
另外,1941年,郑发赴重庆找蒋介石认弟,尽管蒋介石没有亲自接见,但是却让自己的妻子宋美龄出面接见了前来认亲的郑发。郑发面见宋美龄时,不仅呈上了自己的照片,还当面向宋美龄阐明了自己认亲的缘由。
郑发找蒋介石认弟
1978年我在许昌造纸厂任劳资科长期间,正值“文革”后平反冤假错案。一天,一位叫郑喜云的女士来找我,说她原是造纸厂的职工,因新中国成立前父亲郑发去重庆、南京找蒋介石认亲,故厂里有人说她是蒋介石的侄女而被清洗回家。经过与郑喜云多次交谈,最后她终于对我说了真话。原来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政府对她家关照很大,甚至1944年初中日在中原会战之前,重庆国民党政府内务部还给她家来信并寄款叫她全家迁往重庆避难。郑喜云母女到重庆后,和父亲同住重庆白公馆,生活待遇极优,戴笠还专门给14岁的她请了个家庭教师教她学文化(因过去在家没上过学),到贵州息烽集中营后,又让她到监狱外上小学。
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我还见到了郑发写给蒋介石的两封信,这两封信是郑发第二、第三次到南京认亲时分别写的,全文用隐语写成,信中除了把他们的“父亲郑福安”称为“老师郑福安”,把“同胞”称为“同学”,把在开封的时间写晚了几年外,还把民国十八年蒋介石与冯玉祥打仗时,蒋介石曾来许昌找过郑发不遇,“殊觉怅然”之事写了下来。俗话说“师生同父子”,这两封信所暗含的玄机令人唏嘘不已。
令人匪夷所思的事
郑发多次赴重庆、南京找蒋介石认亲,蒋介石均避而不见,却也没为难郑发,虽然为掩人耳目把郑发先是关进了白公馆,后又关进了息烽集中营,却又对郑发及全家进行种种优待,甚至1944年日军占领许昌前,还让其全家迁往重庆避难。更有意思的是,从国民党中央大员到河南地方要员均对郑发一家特别关照。如1941年郑发去重庆找蒋介石认亲后,1943年重庆国民政府给许昌县县长李峰来信,叫李峰去重庆参加“集训”,李峰到达重庆后,国民党大员国防部长陈诚和考试院长戴季陶接见了他。李峰受戴季陶所嘱,还专程到白公馆看望了在那里的郑发。李峰从重庆回许昌后,立即召开由各级官员参加的县政会议,会上,他特别高兴地宣布说:“咱们许昌出了个大人物,原来蒋委员长还是咱许昌人。”会后,他又到灵沟镇(今河街乡)看望了郑发一家,并任命郑发之子郑双喜为不到任的县国民兵团额外副官,每月发给饷粮小麦300多斤。1947年秋冬,郑发来到开封。在河南省主席刘茂恩的关照下,在开封保安队当上了个不管事的副官,授步兵少校军衔,按月发饷。郑发在开封居住几个月后回许昌时,刘茂恩又叫省财政给他一笔钱。郑发用这笔钱的一部分盖了三间小楼。
蒋介石与郑发有“八相同”
为考证蒋介石是不是就是河南许昌的郑三发子,1992年冬,我去蒋介石家乡奉化溪口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我把收集到的大量关于蒋籍许昌说可信的真实史料,经过整理,于1994年写出了20多万字的书稿《蒋氏身世新探──蒋介石原籍许昌说述证》。在书中,我提出了蒋介石原籍许昌说有许多无法否定的理由:首先,是蒋介石与郑发有许多相同之处:一、相貌相同(蒋介石与郑发相貌相像);二、生母姓氏相同(均姓王,且一叫王采凤,一叫王采玉);三、父姓相同(郑三发子继父与蒋父均姓蒋);四、籍贯相同(均为浙江奉化);五、父亲职业相同(均为盐商);六、兄长姓名相同(郑三发子继父的长子蒋锡侯和蒋介石的长兄蒋锡侯之名相同);七、生年相同(郑三发子与蒋介石均生于1887年,属相猪);八、郑发父名郑福安,而蒋介石生前在台湾思乡难归的情况下,偏偏选离台北60多公里的一个名叫“福安里”的小山村,作为自己在台湾死后的归宿地,为何如此巧合?
其次,郑发乃一介平民,如果没有真凭实据,借他几个胆,我想他也不敢三番五次地找当时的国家最高元首蒋介石认亲。而蒋介石尽管不予接见,不肯承认郑发这个异姓的乡下人是自己的亲哥哥,却每次都派要员接见。1941年郑发赴重庆找他认亲时,他不但不治罪,反而派宋美龄出面接见,还叫军统头子戴笠处理这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冒充领袖亲兄弟案”。戴笠后来虽然把郑发关进了白公馆和息烽监狱,但却给予了优厚待遇,让他在狱中活动自由,还按月给他发薪。虽然当事人蒋介石没留下只言片语说他究竟是不是许昌人,当年的知情人宋美龄、戴季陶、戴笠等也都已作古,但有知情人的陈述,有档案资料的佐证,在蒋介石原籍奉化说的基础上还有许昌说并不是空穴来风。
选自《文史博览》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