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初以前,社会对商人并没有歧视,而且在早期做商人甚至是一件光彩的事。那么,商人为什么后来会受社会鄙视,弄得声名狼藉呢?
早期做商人是件光彩的事
中国商业兴起于先秦,河南商丘被看做是商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商业的起源地。从历史上看,在部落时代、邦国时代,商人与工人、农民一样,都被看做是靠劳动吃饭的人。
古代中国人很早就会经商,商朝人甚至以善于经商出了名。学术界有一种说法,商朝就是“商人之朝”。商人最早名字来源,是周武王灭商后,商朝遗民为了生计,东奔西跑做买卖。他们是商朝人,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职业:就叫“商业”。
商朝人使用的货币是贝类,海贝、骨贝、石贝、玉贝和铜贝之类。到了西周,商业成了不可缺少的社会经济部门。当时在“工商食官”的制度下,商业由国家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春秋时期弦高、子贡、范蠡,战国时期白圭、吕不韦,都是当时富甲一方的大商人。
当时的读书人不但以能经商为荣。而且还可以读书经商两不误。以子贡为例。他不但在学业、政绩上做得有声有色,经商理财上也很有天分。孔子在《论语·先进》中这样评价过:“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颜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却穷得叮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孔子生前并无大名,他自己也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但他一死,学生子贡、宰我马上发起“造圣运动”,而造圣活动经费由于责赞助。
汉初以前,商人并没有被歧视
从春秋后期开始,私营工商业者陆续出现,到战国时期,他们已经相当活跃,随着从业人数的增加,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私营工商业阶层。如果商人当时利用社会转型统治松弛之机,发展商品经济,应该说已积累起一定的经济实力。其实当时社会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体系,但商人却缺乏个体意识、契约精神、公民观念,而且在政治方面始终缺乏参与意识,也没有产生有关商品经济秩序、保护私有产权、为本阶层民众要求平等政治权利的想法,导致错失了提高商人地位的历史良机。
虽然良机错失,问题却并未立即暴露出来。在汉初以前,社会对商人并没有歧视,即使他们在够买贵卖。
汉武帝时期开始“重农抑商”
那么。商人为什么后来被人鄙视,弄得声名狼藉?我们知道,商人通过逐利本性和冒险精神,能够积聚巨大社会财富,这其实对政府集权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官方感到了威胁,需要刻意压制,并在政治上丑化他们。在舆论上打倒他们。
那么,民间为什么也来鄙视商人呢?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平民百姓多看到商人在流通领域高卖低买,赚取中间差价,便认为他们奸黠狡诈;而商业本身不创造直接价值,便认为商人都是社会的寄生虫,自己辛苦反倒吃不饱,心中难免生出怨恨。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不遗余力地对商人刻意丑化的同时,也迎合民间这种思想潮流,将丑化的形象当做反面教材,对平民阶级进行诱导;而少数行业败类的恶行,刚好为他们无限夸大提供了素材。
从官方到民间,认识如此高度一致,于是,商人成了过街老鼠,被同时喊打,日子自然难过。而事实上,商人被社会鄙视,最早发生在汉朝。
汉朝是商人命运转折之朝,西汉初年,国家还釆取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一转到西汉中期,马上换成“杀商”政策。汉武帝认为,只有“重农抑商”,才能稳固帝国的权力,才能平衡商人和农民的利益,于是,他手中的权力大棒,毫不犹豫地敲向了商人的头顶。而在汉武帝之后,封建帝国也都看懂了这个动作,都将“重农抑商”定为基本国策了。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