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乐器指挥作战

时间:2016-12-16 09:51:56 

在近代的科技成果有线电与无线电设备传入我国以前,我国几千年间军队内部的指挥,主要是通过乐器来进行的。

鼓角争鸣

鼓很早就用于军营之中,特别是在两军对阵时,古典小说中,常言“击鼓三通”,多指击鼓三槌,其实一通鼓应为三槌,三通鼓也就是九槌。此外,还有少数民族所用之铜鼓。“铜鼓之来源,多见于南方边疆民族,制造精良,花纹美富……作战用铜鼓,遇有战争之威胁时,即击铜鼓以号召其族人备战。”(《中国兵器史稿》)。

角也是古代军中的乐器,又称画角,以牛角、羊角等“空角”制成,吹之发声。至今,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犹有使用者。从《北齐·光武帝纪上》中记载的“周武帝乃驻马,鸣角收兵”可知,当时“收兵”时即“鸣角”。

悲笳退敌

笳,是一种古代的管乐器,汉代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汉魏的鼓乐演奏中常用之,又称其为胡笳。晋朝名将刘琨,曾以胡笳之声退敌,令后人惊叹。

刘琨当时镇守在晋阳城,异族首领刘聪率五万人马围之。刘琨之部不过两千人,但以强弓劲弩、滚木擂石坚守城池,打退敌人多次进攻,他又修书派小校潜出告急求援。七天过后,援兵久候不至。在一个冷月孤悬的夜晚,刘琨在城头发出一声声焦急的长啸。尔后,他欲回营房休息,忽报送信的小校归来。一问,才知援军在途中遭到敌人堵截。小校又说他化装穿越敌营时,因刘琨的长啸,声若笳声,使敌营将士想起久别的家乡,军心动荡不安。刘琨想起“四面楚歌”的故事,自己又善于吹笳,何不吹笳以乱其军心呢?于是,他在城垛上吹起笳来。先吹早些日子自编的胡笳曲《悲叹月》,哀伤凄婉,再一支一支曲子吹下去。敌营中隐隐传来叹息声、哭泣声,渐渐地有了人喊马嘶之声。次日天刚明,远处烟尘滚滚,原先那一大片旌旗招展、刀剑如林的敌营此刻已是空荡荡的了。

鸣锣收兵

在我国,锣是一种常见的打击乐器,因其声音高昂响亮,一直成为古代官衙及军队的用物。官员出巡,须鸣锣开道,以警示路人回避,谓之静街、静道。军队中的锣一般用于收兵。“次日天晚,两军对阵,三通画鼓”(《水浒全传》第五十五回)。而在此书中,凡收兵(收军),皆以锣为号,“宋江急叫鸣金(敲钲,后改为锣)收兵,呼延灼也退二十余里”(第五十五回)。

不过,鸣锣有时也成为开始行动的讯号。“望见帐中灯烛荧煌,关胜手拈髭髯,坐看兵书。张横暗喜,手持长枪,抢入帐房里来。旁边一声锣响,众军喊动,如天崩地塌,山倒海翻,吓得张横倒拖长枪,转身便走。四下里伏兵乱起,可怜会水张横,怎脱平川罗网。二三百人,不曾走一个,尽数被缚,推到帐前”(《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这种军中用锣,一般称为大锣,敲起来声音洪亮且悠长。

选自《国防时报》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民间传说

美图欣赏

民间传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