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与倭寇的战力对比

时间:2016-12-16 09:58:14 

明代的倭患,虽然以16世纪的嘉靖年间最为严重,但是,早在14世纪的元朝,日本海盗就已经开始骚扰中国的沿海,而到了明朝取代元朝的时候,直隶、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方更是屡遭劫掠。朱元璋亲手缔造了一支战斗力比较强的水师,经常出海巡逻,在陆军的配合之下,共同剿杀倭寇。朱棣登基之后,秉承其父的政策,还加大力度,沉重地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

朱元璋建立强大水师对抗倭寇

当时的明朝为了平息外患,一面禁止沿海居民私自出海与外国进行商品交易;一面与日本进行多次外交交涉,允许他们以朝贡的名义,定期进行商贸往来,以达到借助日本封建主抑制倭寇的目的。

明朝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北与朝鲜半岛接壤,南至安南,全长达到1.8万公里。朱元璋在明初建立了一支数以万计的水师,共有1200艘战船,而地方军队也根据具体情况建造船只,参与海上巡逻。

沿海地区戒备森严,一些地段建立了水寨,例如浙江的黄华、江口、飞云、镇下门、白岩塘等水寨;福建的烽火门、南日山、浯屿以及后来增设的小埕、铜山等水寨。这些水寨建有包括码头、炮台、碉堡在内的各种设施。以炮台为例,一般在海岸上选择便于登陆的地段设立高10多米的炮台,可以筑为3层,每一层都布置了各种火器、弓弩,可以通过射孔发射。此外,明朝还在沿海省份重要的交通枢纽、出海口、便于登陆的地段广泛建立卫所、堡垒,从而形成了多层次的防御。每一个前沿卫所守卫的海岸线约为一二百公里。还在内陆的江河流域设有备倭水军,主要有400料(料是明代的载重单位,一料约等于92公斤)战船、200料战船、150料战船、100料战船、三板船、哨船等等,这些船最长的可达20多米,短的为10多米,宽度约为2至5米不等,有的单桅,有的双桅,各类战船达到30多种。

水寨、卫所、水师等军事力量作战时通常由总兵负责,必要时由总督、巡抚统筹调度。然而,到了嘉靖年间,由于政治腐败,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结果是卫所屯田遭到破坏,军士大量逃亡,水师数量也一样减少,而且很多战船已经毁坏及报废,致使海防日趋废弛。

明军战船常常撞翻倭寇船

嘉靖之前,明朝虽然经常与日本进行朝贡贸易,但是对其来华商人及货物的数量均有限制,而日本国内矛盾重重,各种势力盘根错杂,互相竞争,终于在与明朝朝贡的问题上酿成了乱子。1523年(嘉靖二年),日本分别隶属不同封建主的两位贡使在浙江的宁波爆发了冲突,这些日本人在争斗中杀死及俘虏了前来平乱的一些明军卫所官兵,并劫掠沿海各县,最后夺船逃返。

明朝为此撤销了掌管与日本贸易的市舶司,加强海禁。国内的沿海走私集团为牟取暴利与日本海盗勾结在一起,使倭寇日益猖獗。那时的日本由于国内政治形势的剧变,已经四分五裂,进入群雄割据一方的战国时代。一些武士、浪人、商人、水手在乱世中纷纷加入海盗行列,企图靠海外掠夺致富,这也是倭寇猖獗的原因之一。

日本赖以航海的船只,大的能载300人左右,小的只能载数十人,一般顺风航行,多数选择在春汛及秋汛等季节入侵,大船能够储存400斤淡水,平均一人一天只可以用几碗水,因此一到中国沿岸,便迫不及待地要登陆取水,同时也开始掳掠。

日本人有着与中国不同的武器以及战术。他们的船只制作工艺比较落后,通常将大木锯成多块方形,再用铁片联结,缝隙之间则用草来堵塞,这远远比不上明朝船只坚固。反观明朝的船只,都是用铁钉联结、用麻筋与桐油堵塞缝隙的,比起倭寇用松杉等容易受到虫蛀的木材制造的船只,要坚硬得多,所以明军的船经常在海战中撞破、撞翻倭寇船(倭寇与中国海盗合伙之后,队伍之中也不乏中国船只,但与明军相比,仍然处于劣势)。

日本的弓箭也逊色了一点,因为弓长,与之配套的箭也变得长而重,故此射程不是很远。不过,日本的鸟铳却制作精良,成了明军仿制的对象。那些大小不同的倭刀,也是非常有名的利器,有的长刀,其刀刃可达到5尺,而柄则长达一尺。日本的盔甲也很有特色,通常装饰着五色长丝以及金银色的牛角之类怪异的东西,用来吓唬敌人。除此之外,他们还装备一些常见的兵器,例如钯、枪等等。

倭寇擅长布阵让明军屡屡吃亏

倭寇来到中国,充满了戒心。他们在民间看见食品菜肴,要先让被掳的百姓尝试过,才放心饮食,显然是害怕中毒;进入城镇时,从不轻易走进巷中,恐中埋伏;也不沿着城墙而行,害怕有人在上面抛下砖石。

倭寇行动时,擅长使用长蛇阵,在阵前竖立“百脚旗”,引导人们按次序鱼贯而行,前锋与殿后的都是最强悍的战士,中间则壮者与老弱混合在一起。他们以队为基本单位,一队人数有两三人至二三十人不等,每队相距一二里左右,整个部队连绵数十里,这样的战阵明显方便强盗们在较大的范围内搜索财物;布阵时则四分五裂,在很大的范围之内分散兵力,从而更加方便包围对手;战斗时,惯用蝴蝶阵,一人在前面挥扇为号,其余的人向上挥舞着长刀,引诱对手仰首望天,接着乘机朝下面斩过来。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作战时会面向太阳,借助明镜或者磨光的刀剑来反射日光,扰乱对手的视线。

倭寇登陆明朝疆土,必然要与明军交手,为此而制订了一些针对性很强的战术。例如明军装备了大量铳炮,所以倭寇经常先使一两人故意在阵前跳跃,目的是诱使明军射光弹丸。又比如明军布阵时,往往是精锐在前,老弱在后,所以倭寇常常袭击明军的阵后而获胜。

明军有的部队纪律很差,也会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老百姓对此非常不满意,有“贼过如梳,兵过如篦”的讽刺性说法。倭寇看准这一点,将抢来的金银、首饰甚至妇女等遗弃在战场上,作为诱饵。当前来进剿的明军中计而互相争夺、乱作一团时,就注定要成为倭寇的手下败将了。

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明军大将戚继光被调往浙江,他招募新军、严肃纪律,创立攻防兼宜的鸳鸯阵,在浙江、福建取得台州、横屿,仙游等战役的胜利,这才基本荡除东南沿海倭患。

选自《大明帝国战争史》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民间传说

美图欣赏

民间传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