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
公元前283年,秦国王宫,一名年轻的男子举起一块玉璧就要往柱子上砸去,秦昭襄王大惊失色。
和氏璧再值钱毕竟只是一块玉石,是否值得秦昭襄王用十五座城池去换?
今天我们对领土的价值观是领土代表了国家主权,主权神圣不容侵犯,带着今天这种观念我们是不可能理解秦昭襄王的行为,用领土换玉璧。但秦昭襄王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样的事情春秋时期就发生过。
公元前711年,郑国就用玉璧换了天子赐给鲁国的许田。用城池換玉璧,在当时的思想观念下不算奇怪,因为玉璧的象征意义要远远大于城池。
玉璧作为当时的一种“硬通货”,晋献公曾用玉璧和宝马向虞国借路。《周礼》中将玉璧作为“六器”之一,当时普遍认为玉是山川大地的精华,具有沟通天地鬼神的灵性,以玉璧为载体可以与上天的神灵进行沟通。
周公向先祖祭祀时,就把玉璧用作礼器向先祖祷告。在南昌海昏侯大墓刘贺的主棺内铺满了玉璧。作为当时的一种高等级的用器,平民阶层在当时是不能持有玉璧的,“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玉璧在当时也代表一个诸侯政权的地位和合法性,其存在的意义相当于秦之后的玉玺。
“衔璧”就是将玉璧挂在脖子上。许国的国君向楚王投降时就“衔璧”,这一行为传承自微子启代表商朝向周武王投降。
在当时的思想观念下,能通天地能代表地位的玉璧象征意义绝不是一城一池所能比的,更何况是闻名天下的和氏璧,秦昭襄王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的做法一点也不过分。但公元前283年,这次秦昭襄王以城池换取和氏璧的行为,更多的是对赵国的一种战略性试探。
纵观当时的局势,齐国已经被打得奄奄一息,燕国与秦国交好,双方也没有什么矛盾冲突,韩魏楚三家都是秦昭襄王常年欺负的对象,只有赵国还有与秦国对抗的实力,秦昭襄王心中没底。
正是因为没底,当已经成为主父的赵武灵王从秦国境内安然离开后,“秦人大惊”,这是笼罩在秦国人心中对未知的恐惧。
秦昭襄王心中还留存着对赵武灵王的顾忌,既没有理由,也不敢贸然对赵国发动攻势,在这种情况下以换璧为名,对赵国进行试探。如果赵国不送和氏璧到秦国验货,那么秦国可以有理由进攻赵国,正所谓要师出有名。
蔺相如为什么这么害怕秦昭襄王违约,其实都是源自秦昭襄王扣押楚怀王一事。年轻的秦昭襄王一时冲动让天下都认为他无信,这一看法也深深映入了蔺相如的脑中,所以蔺相如无论怎么看秦昭襄王都不顺眼,任何举动都感觉是阴谋。
之后秦国没有给城池,赵国也没有给和氏璧,在双方没有任何信任基础的情况下,这一交易永远无法达成,而第二年秦国开始了对赵国的进攻。
选自《民间传奇故事》2019.11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