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在追求幸福 只是方式不同

时间:2024-11-22 15:20:55 

国庆节前几天被拉到一个微信群里,里面都是大学时一个系的同学,大概有50人,女生居多。一进群就看到两三个活跃的女生,让大家发红包玩儿,发的红包多数是几毛钱几块钱,拆成几个发,所以有时有人抢到的是几分钱,毕竟是玩儿嘛,可以理解,大家就图一乐,又不是靠抢红包发家致富。没事的时候大家就开始闲聊,聊娃的居多,一边聊,一边抢,一边发,还专门有人制定了抢红包规则。在微信群里我还听到几个比较有趣的观点:一女自豪地说她从怀孕到现在都没上过班;一女说她马上都生二胎了;一女说她的公司多好多好,响应国家号召,一周只上四天半的班……

本来只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慢慢地就过去了,可就在接下来的两三天,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

前领导介绍她手下一妹子跟我认识,只是加了微信,没见过面,北大中文系研究生。国庆节前几天,我看到她发的朋友圈,把我吓尿了。她跟着世青创新中心,参加了在美国举办的第70届联合国大会,她是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之一。她发到朋友圈的照片里有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德国总理默克尔、挪威首相索尔贝格等。朋友圈文字如下:“真是太激动了,刚刚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徐浩良接见了我们代表团,老师好亲切,给我们讲述了他年轻时的经历,又告诉我们青年人应当如何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太开心。”

然后第二天,她又上传了跟马云的合影,配字如下:“没有碰到厂长,却见到了马云。”PS:此女在百度,厂长是指李彦宏。好像是第三天,她又发了4张图,写道:“终于等到你,幸好没放弃。”她竟然见到了习大大,我彻底惊呆了……

本来是两件没有联系的事情,在几天内几乎同时发生,而且主角都是同龄人,让人不得不联想一些东西。

生活方式不同,没有可比性。活法有好多种,不一定非得努力奋斗,不一定非要来大城市,不一定非要结婚,不一定每个人都喜欢安稳。或许在家带孩子的女人羡慕在外上班的职业女性,在外上班的职业女性羡慕在家带孩子的女人。

没什么可比性,也没什么不对,在我系女生的身上,我看到了她们很享受安稳的生活以及言语中流露出的满足感,柴米油盐娃的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在北大女身上,我看到了另一种生活形态,同样丰富多彩。

这两年我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你在北京还准备待多长时间?”“什么时候结婚,在哪儿定居?”“不准备在北京买房那还在那儿待着做什么?”……每次碰到这样的问题,我都很无语。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在小城市和去大城市的人相互不理解,一个不理解生活为什么要那么拼,一个不理解年纪轻轻为什么要那么早就安于现状。这让我想到了第三件事:

有一次我去一个二线城市坐地铁,当时只开通了1号线,在上扶手电梯时,人们乱作一团,很是拥挤,更别说右侧站立让出左侧通道了,我不禁联想到北京,人们会默认地让出左侧通道,也联想起当时日本地震后,困在室内的人们,都坐在楼梯两侧,空出中间通道供他人行走。

这种文化底蕴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就像很多年后社会的价值观会慢慢发生变化,人们会更加客观、理智地看待事情,比如毕业后参加工作,是去大城市还是小城市,甚至不上班,这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只是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而已,大家能相互理解和尊重;也不会因为对方收入高低而去高看或者小看他,职业不分贵贱,只是一种谋生方式而已;人们也会有更多的权利去追求自己认定的东西,同时不戴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人的选择;和喜欢的人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不管在哪儿,何时结婚,不管是买房还是租房等。人们会更加理智、包容,也会有更多的言论自由,有更多选择生活的权利,也会有更多的法律意识。当然,这需要时间,而且需要很长时间。

生活方式多种多样,追求的东西也各不相同,这没什么对错。只是我们处在变革的节点,希望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方式不尽相同,本质却殊途同归,人们都在追求幸福而已。

摘自:《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网文快讯

美图欣赏

网文快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