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痘是怎么回事?痘痘就是痤疮吗?

时间:2016-09-19 16:13:33 

一、毛孔下面的世界。

毛孔象个狭长的井口,下面除了正对着的毛囊,井口壁还有一到两个开口,分别通向皮脂腺和大汗腺。毛发与皮肤成一定的倾斜角度长出,皮脂腺通常躲在钝角那边;在腋窝、乳晕、外阴、肛周还有大汗腺,通常躲在锐角那边。每个毛孔除了是毛发生长的出口,同时也是皮脂腺分泌皮脂的出口。

二、痘痘就是痤疮吗?

不是。痘痘只是炎性丘疹的一种俗称。毛囊炎、痤疮、鼻红粒病、口周皮炎、皮脂腺瘤(结节性硬化症)、酒渣鼻、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等,都可以表现为痘痘,但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只有部分中度的寻常痤疮可以称为痘痘,轻度的叫粉刺,重度的叫囊肿/结节型痤疮。针对不同的形态和病因,痤疮还有萎缩性、聚合性、坏死性、爆发性(反应性)、反常性,及新生儿痤疮、多囊卵巢性痤疮等分类。最常见的还是寻常痤疮,也是本文重点讲述的类型。

三、痤疮是怎么形成的?

目前主要认为以下因素有关:

1.毛囊皮脂腺导管细胞增生(角化过度),堵塞了出口,令皮脂无法排出。

2.细菌、真菌、螨虫感染了皮脂腺导管,导致慢性炎症反应。

3.雄激素刺激或皮脂腺受体对雄激素过分敏感,令皮脂分泌增多。

4.遗传、饮食、生活习惯、心理、化妆品、药物等因素也影响痤疮的发生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任何单一因素均不可能形成痤疮。

四、痤疮是内分泌问题吗?

有很多痤疮患者被告知内分泌有问题。但很遗憾,并没有任何一本典籍曾提到有“内分泌”三个字。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和分布于其它器官的内分泌细胞组成,涉及自分泌、旁分泌、远距分泌、神经分泌等解剖生理基础;痤疮只有多囊卵巢综合症性痤疮是内分泌原因造成的。没有解剖学,隔着肚皮猜心恐怕很难知道多囊卵巢。

五、皮脂腺导管细胞为什么会增生过度?

1.皮脂中的游离脂肪酸及一些增多的炎性因子(主要是IgF-1)直接刺激毛囊皮脂导管引起炎症反应、角质增生。

2.皮肤的亚油酸(LA--omega6)含量低。亚油酸对皮脂腺细胞的分化具有调节作用,亚油酸水平低下会导致毛囊皮脂导管角化过度,使皮脂排泄出现障碍。

3.某些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缺乏或利用率低。与改善痤疮炎症相关的主要是维生素A、B、E、烟酰胺及微量元素锌、硒。

六、痤疮是感染还是炎症?

目前已被证实并广泛认可的观念:寻常痤疮不属于感染性疾病,而是慢性炎症性疾病。细菌(丙酸杆菌)、真菌(穅秕孢子菌)、螨虫等介导的免疫反应导致毛囊皮脂管内的炎症,同时患者血清中亦常有与病情严重性正相关的IgG抗体水平。炎症从始至终持续存在于痤疮疾病全过程,并导致炎症后红斑、色沉及疤痕等损害。厘清感染还是炎症的机制,对医生非常重要,这将直接影响疾病观及治疗决策。

七、雄激素是如何影响皮脂分泌的?

人体的雄激素来源于两个地方:睾丸/卵巢、肾上腺的网状带。雄激素有好几种,最主要的是睾酮(T),由睾丸/卵巢产生;另外还有部分来自肾上腺的网状带,包括雄烯二酮、脱氢表雄酮及其硫酸酯。以上这些雄激素经过系列转化,最后在皮脂导管内形成二氢睾酮(DHT),这个才是痤疮的元凶,真接导致皮脂导管分泌增多。

八、长了痤疮应该少吃点什么?

1.甜食,特别是高血糖指数食物。

血糖指数(Glycemic index,简称GI)是David J. Jenkins等人于1980年-1981发展起来的。GI是衡量食物引起人体餐后血糖反应的重要指标,指的是健康人摄入含50克可吸收糖类的食物与等量的葡萄糖相比,引起餐后一定时间内血糖反应曲线下面积的百分比,GI大于70的食物为高GI食物,包括玉米片,烘烤土豆,羊角面包,白面包等。高GI饮食可以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后者与性激素结合蛋白(SHBG)的能力变化正相关。当胰岛素功能下降导致SHBG能力也下降后,SHBG无法结合更多的游离雄激素,血液中的游离雄激素增多,转变为大量的DHT后导致皮脂腺分泌亢进,痤疮加重。

2.奶制品。

不管全脂奶还是脱脂奶都会加重痤疮,原因是牛奶中的一些具有炎性作用的因子如IgF-1、5alpha还原酶、亮氨酸等在生产过程中难以被灭活,加上牛奶中的酪蛋白保护,这些物质常常得以躲过消化系统分解而直接进入体内。

有些健身爱好者在补充乳清蛋白后就长痤疮,因为乳清蛋白恰恰是最容易产生IgF-1的蛋白,同时它还会促进胰岛素分泌,所以在增肌的同时,服用者得接受皮肤多油甚至长痘这个副作用了。但是,酸奶却很少导致痤疮,原因很可能是乳酸菌在发酵中会利用IgF-1,反正酸奶中的IgF-1含量明显低于其它奶制品。IgF-1是一种有炎性作用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具有促进角质细胞分化,加速毛囊皮脂导管角质化的作用。过多的角质与皮脂混合形成角质栓,成为细菌、真菌、螨虫最好的养料。IgF-1的克星是IgF-BG3,后者与性激素结合蛋白(SHBG)是对好基友,都与胰岛素敏感性呈正相关,它不但可以结合过多的IgF-1,同时也能增强皮脂导管对维A酸的利用,避免毛囊皮脂导管的过度角化。

3.饱和脂肪酸。

目前认为饱和脂肪酸能增加IgF-1。饱和脂肪酸最常见于猪、牛、羊肉等动物油脂中。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下一页

相关网文快讯

美图欣赏

网文快讯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