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家都不富裕,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印象深刻的是一些诸如食物紧缺、衣服打了多处补丁,甚至脚趾头常常露在布鞋外面的“囧”事。长大后才知道,我父亲出生的绍兴前观巷鲍家,家中原来有一个五进深的大宅院,还带花园和自家码头。可惜,等我有机会赶到实地寻访时,却只看见一大片废墟!
后来,有一天我得知我们家早在1947年的时候,曾在宅院第一进的花厅万卷楼里,办过一个对外开放的家族图书馆,取名“联合图书馆”。初建时,馆里就有购自上海、南京等地的上千册图书,大都传递着新思想、新观念,引起了绍兴城里的青年学生和周边居民极大的关注和兴趣。图书馆除了天天开放、随时提供图书免费借阅之外,还经常举办各种读书讲座、歌咏戏剧表演等活动,大受欢迎,并由此带动了一大批年轻人走出家庭,投身社会。为此,图书馆的建立作为“文化进步事件”被载入了绍兴地方志。从那时起,我开始觉得我们家还挺富有的。
创建这个图书馆的,是我的父辈们。当年他们大都已离开老家到各大城市念书,我父亲三兄弟分别就读于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和同济大学。有感于外面世界的精彩,他们想让家乡的弟弟妹妹们也尽快进步,于是想到了读书。当然,他们在家里建图书馆的提议也得到了长辈的大力支持。有长辈提议,在图书馆的显眼处,立一块匾,上书“顽石点头处”,以彰扬读书的妙用。其实,清朝乾隆年间我家从安徽迁来绍兴时,特意选择了文人徐渭的青藤书屋作邻居,并立下了家训:“经商不忘读书,读书方能明理。”作为以盐业起家的大户人家,鲍家前辈很早就意识到教育后代读书的重要性,以今天倡导全民读书的眼光来看,我的老祖宗们着实不简单!
说起来,我们家也确实有些非同寻常之事:一个大家族,如今族人虽然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海外,但常常会定期聚拢到绍兴或杭州开会,每次至少有六七十人,15年来已经聚了10次。我们还有一本家族杂志《万卷楼通讯》,每年办一到两期,记录着整个家族的交流和成长,至今已经出版了30期。所有的会务和出版编辑工作,都由大家有序地轮流分工完成。身在其中,我深切感受到这个大家庭因为知书达礼而特别有凝聚力,亲戚中优秀杰出的人也甚多。
2013年年初,绍兴市政府决定,在绍兴豆姜腾出一座三层的小洋楼,支持前观巷鲍家异地重建1949年被国民党封杀的“联合图书馆”,我有幸受长辈嘱托参与了重建工作。让我感动的是,家族宗亲听到这个好消息,很快就开始行动,像当年一样,大家纷纷从各地为图书馆捐来新书,而这次除了老一辈以外,参与更多的是中青年一代了。
生长在一个爱读书的人家是幸福的,因为家里有书,真的很“香”!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