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飞往冥王星(2)

时间:2015-11-18 09:37:15 

“冥王星就在那里,这就是驱使我的最大动力。”团队的元老级成员马克·布伊在《冥王星之年》中回忆道,“因为我们对它知道得实在是太少了。”

艾伦·斯特恩、马克·布伊等年轻人开始自发地团结起来,为实现探索冥王星的任务做准备。这个小小的年轻科学团体后来被人们戏称为“地下冥王星党”。也正是以这个小组为核心,孕育出了十多年后的“新视野号”项目。

这就像对太阳系的考古发掘

为获得NASA的认可,从1989年开始,“地下冥王星党”将心血耗费在了两件事情上:意义和成本。

自1930年被发现以来,冥王星在“九大行星”中一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既不像“第一区”的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那样是岩石星球,也不像“第二区”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那样是气态巨星,包裹在零下228℃寒冰中的冥王星,与前两者都不相同,它是太阳系的“孤儿”,在太阳系边缘,沉默地运行着。许多人认为,对冥王星的探索无法为人类研究地球提供借鉴。

1951年,美国天文学家杰拉德·柯伊伯推测,海王星和冥王星并不是太阳系的边缘,而是还存在一个由其他天体组成的盘。天文学界之后将这个区域命名为“柯伊伯带”。但直到斯特恩团队开始酝酿探索项目,“柯伊伯带”仍然只停留在人们的想象中。

转机出现在1992年。天文学家首次在柯伊伯带发现了一颗小行星,接着,越来越多的柯伊伯带小行星被发现,至2006年“新视野号”发射升空前,人类在柯伊伯带总共发现了超过1000颗小行星,并预测这一区域的小行星总量可能超过10万颗。

柯伊伯带的发现修正了人类对太阳系形成的推测。根据电脑模拟,天文学家认为,柯伊伯带应在太阳系诞生之时便已存在,那时它距离太阳更近。海王星的出现,将柯伊伯带抛向了太阳系边缘,同时也将许多太阳系形成之初便存在的物质冰封了起来,它们共同构成了太阳系的“第三区”。而冥王星作为已知的柯伊伯带的最大行星,对它的成功探索则意味着可能打开了一扇进入柯伊伯带的大门。

艾伦·斯特恩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探索冥王星和柯伊伯带就像是在太阳系的新大陆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可以窥探到太阳系行星形成的最初状态。”

探索冥王星的科学意义,也随着“地下冥王星党”不间断的科学发现而逐渐突显出来。

1985年到1990年间,正是冥王星与其卫星卡戎交替从对方面前经过的时期,天文学上称为“行星互掩现象”。利用在这一过程中捕捉到的光影变化,马克·布伊和其他天文学家制作出了第一张冥王星地图。地图显示,在整个太阳系中,只有两个天体的地表对比度最大,冥王星就是其中之一。

随后,马克·布伊又借助哈勃空间望远镜,第一次用直接成像法观测到了冥王星的地表。

2005年,艾伦·斯特恩和另一名团队成员哈尔·韦弗利用哈勃空间望远镜再次仔细观察了冥王星和其卫星卡戎,在其周围又发现了两颗暗淡的卫星。到2012年,其他科学家的发现使得冥王星的卫星数量增加到了5颗。

探索冥王星的任务被NASA逐步提上议事日程。

20世纪90年代末,NASA曾制订了一个名为“冥王星-柯伊伯快车”的探测计划,原计划2004年12月18日发射探测器,主要探测冥王星、卡戎及其他柯伊伯带天体。然而,由于研制经费超支,NASA宣布取消该计划。

消息一公布,激起众多天文学家强烈抗议,也包括“地下冥王星党”成员。他们四处游说,美国行星学会甚至发起了“拯救冥王星计划”。

从单挑,到联盟

2000年12月20日,NASA宣布将重新论证“冥王星计划”,不过他们不打算采用原来的探测方案,而是在全球公开征集新的探测方案。

NASA提出了两项苛刻的要求:一是必须在2015年前抵达冥王星,二是经费必须低于5亿美元。申请提交截止时间是2001年3月19日。这意味着,所有的前期设计工作只有不到3个月时间。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4下一页

相关读者校园版15年第19期

美图欣赏

读者校园版15年第19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