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感觉

时间:2016-12-30 10:50:31 

日子好了,生活甜了,年味却显得淡了。

记得小时候一入腊月,大人们便说:“有年味了,时间渐渐逼近春节,年味就越来越浓。”

年味是一种气氛,充满了忙碌和喜庆。更是历史和记忆往往带有几分忧愁和辛酸。在不堪回首的年代,不管多么贫困,家家户户还是要办年货,尽力把年货办得好一点。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到年关,大人们都忙着准备年货,把仅有的一点钱精心地计算着,买白菜萝卜,买糯米豆腐,买供应的肉、糖、酒……当时几乎采购任何东西都要托人,都要凭票,都要排队。一入腊月,满街都可以看到排队的人群,或在一个门前或在一个窗口。开门在早晨上班之后,但排队常常人从四更天开始,有时甚至半夜就得起床冒着刺骨的寒风赶去排队,站在冰天雪地里熬到天亮。

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年我们都有要推汤圆过年,那时没有现在包好卖的汤圆,没有汤圆面卖,都是人工制作,在过年前半个月就把糯米用清水泡起,泡好后,用磨子推成粥。我们一条街上只有一个石磨,每到腊月二十几日后,磨子不得空,那长长的推汤圆队伍,把我们汇集在那里非常热闹,推汤圆的任务都是我们孩子的事。我们讲着笑话,交流所见所闻,推磨时你帮我,我帮你,非常惬意有趣。推好的汤圆粥用米口袋装起,吊干,在大年初一那天早上享用。

那时的老规矩是大年初一不兴走人户的。

初一清晨,一大簸箕的大汤圆一个个被搓的亮锃锃地、圆溜溜地、神气活现地诱惑着大人、小孩的食欲,散发着过年的浓郁喜气。天刚麻麻亮,一大锅煮汤圆的水就烧得翻滚雀跃。婆婆把我们一一哄起床,穿戴得整整齐齐,把每张小脸蛋用香胰子洗涮得像胭脂红萝卜。一家人就围着大锅看汤圆在锅里跳舞。锅里的水哔哔啵啵地欢歌,我们吞口水的响声却几乎盖过了锅里发出的分贝。煮汤圆的过程好漫长哟,仿佛煮了一年。大人们今天格外开恩,叫每个娃儿自己报数吃几个汤圆。哈哈哈,正和孤意也罢,喜出望外也罢,我第一轮报了个“十二生肖”,这可是个风调雨顺的吉祥数哦。十二个白白胖胖的元宝盛了好大一斗碗,那时帅哥我年仅八、九岁,哪里端得起这座元宝山?只好拖来一只高板凳,一只矮板凳,把汤圆碗放到高板凳上,心急火燎地把屁股歪坐在矮板凳上就迫不及待地一筷子夹起一个胖乖乖往嘴里送。

大年三十,老祖宗们定下的习惯是守岁。长辈们照例是一夜不睡觉的,除了”摆龙门阵”饮老沱茶,喝烧酒外,最重要的程序就是搓汤圆。那时节莫说电视机没有,就连矿石收音机都难得一见。白天疯狂了一整天的小崽儿们哪里打熬得过,在大人们的下酒菜碟子里抓了一些美味佳肴鉴赏、品味后就东倒西歪地做梦去了。大人们在午夜时分就开始和汤圆面,捏汤圆芯子准备包过年必吃的糯米包芯大汤圆,其寓意是盼望岁岁年年,平平安安,圆圆满满。

过年了,我们这些小屁孩在家里照例是一字儿排开,恭恭敬敬地向老一辈们鞠躬拜年。长辈们端坐堂上,开开心心地接受晚辈的礼拜。礼成,当然也得纷纷慷慨解囊布以压岁钱。老人家们在各自的不同口袋里紧掏慢掏,把一些预先就兑换好的一叠崭新的毛票按孩子的人数分派均匀,一一放在早就望眼欲穿的革命下一代伸出的小手中。得了压岁钱的男孩们忙不迭地跑上街去买鞭炮呀,木头做的纸火枪呀等等。小女孩们则是相当地含蓄,把小毛币先欣喜万端地数了又数,待兴奋的小脑袋逐渐平静后再盘算这笔巨款如何享用。

得了压岁钱的小孩们个个成了比当今暴发户还要骄傲的暴发户,兜里鼓鼓囊囊地塞满花生果,干胡豆,红苕泡,水果糖。手里炫耀着各式各样的小玩具。小把戏们在小街上、院子里张扬显摆,一个个俨然“脖视后”,非得玩了个尽兴方才打道回府。

大年初一这天在我们这里就是“过年”,早上又吃汤圆又吃面,父母不要孩子们干活儿,穿着漂亮的新衣服,拽着昨晚发的压岁钱,出门自由玩耍,这一天即使作了错事,父母也不会打骂你。

如今几十年过去,我们再也不用为办年货发愁了。人们几乎天天过年,春节临近,拿上钱上街,一次就可以把年货办齐。可是年的味道却没有了。

贫困年代给我们留下许多的记忆,也留下许多贫困年代的温馨。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励志故事

美图欣赏

励志故事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