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植物(5)

时间:2015-09-29 15:47:02 

到了明清时期,黄瓜的栽培技术获得很大的发展。《本草纲目》中记载:“胡瓜处处有之,正二月下种,三月生苗引蔓,叶如冬瓜叶,亦有毛,四五月开黄花。结瓜围二三寸,长者至尺许,青色,至老则黄赤色,其子与菜瓜子同。一种五月种者,霜时结瓜,白色而短,并生熟可食,兼蔬蓏之用,糟酱不及菜瓜也。”

王象晋的《群芳谱》对黄瓜的形态特征描述得更为详尽:黄瓜“蔓生,叶如木芙蓉叶,五尖而涩,有细白刺如针芒,茎五稜亦有细白刺,开黄花,结实青白二色,质脆嫩多汁,有长数寸者,有长一二尺者,遍体生刺如小粟粒。多‘谎花’,其结瓜者即随花并出。味清凉,解烦止渴,可生食”。黄瓜为雌雄异花植物,此处的“谎花”是指不能结实的雄花,数量多于雌花达10倍以上。尽管当时的学者不知花有雌雄之别,但两者之差异能被观察和记载确是难能可贵。

对于黄瓜种植技术的研究,也有久远的历史。《齐民要术》卷二种瓜篇中记载:“种越瓜、胡瓜法:四月中种之。胡瓜宜竖柴木,令引蔓缘之。收越瓜,欲饱霜,霜不饱收烂。收胡瓜,候色黄则摘。若待色赤,则皮存而肉消也。”此处已论述黄瓜的播种采收时期和基本种植法。事实上,黄瓜种法有地黄瓜和架黄瓜之分:地黄瓜适于少雨地区,不搭支架,任瓜蔓于田间伏地生长,栽培管理较粗放;架黄瓜则适于温暖多雨地区,在瓜蔓伸长以前,用竹木搭成人字架,使瓜蔓攀缘其上,栽培管理则较精细。

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不难发现诸如“暖房”、“温室”等字眼,这说明唐代除花木之外,已掌握了黄瓜的温室栽培技术。唐代诗人王建在《宫前早春》诗中云:“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明代王世懋在《学圃杂蔬》中提道:“王瓜出燕京者最佳,其地入种之火室中,逼生花叶,二月即结小实。”

经过长期实践,古人逐渐认识了黄瓜既喜温又怕酷暑的特性,设法满足它对温度的要求,使其早上市、多次上市,甚至周年供应。根据记载可以窥见,当时的主要农业措施是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错开播种日期,进行露地栽培或温室栽培,提前或适当推迟采收,以延长上市日期。当时就已经有春黄瓜、夏黄瓜、秋黄瓜和冬黄瓜之别。

黄瓜适应性强,易种易活,瓜可鲜食,亦可腌渍、晒干贮藏。尤其在灾荒年间,瓜干可代食粮度过荒年,这恐怕也是黄瓜受古人欢迎的原因之一。

菠菜

“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菠薐如铁甲。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更茁。”宋代诗人苏东坡在这首七言散联中所指的“菠薐”,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菠菜。这宛如“铁甲”的美味佳蔬,又名波斯菜、菠斯草、赤根菜、鹦鹉草、角菜等,是藜科菠菜属的一二年生草本绿叶类蔬菜,以嫩茎叶及根供食用。

菠菜原产于亚洲西部的伊朗高原,唐初经尼泊尔传入我国。据《新唐书》的西域传记载,唐太宗时曾派遣官级为从六品的卫尉承李义表出使天竺国(今印度),途经泥婆罗国(今尼泊尔)时通过访问活动,加强了两国的友好联系。到贞观廿一年(647),泥婆罗国国王特地派使节来到长安,贡献波棱等蔬菜,“叶类红蓝,实如蒺藜,火熟之能益食味”。其后散见于诸书所著录的菠薐、波稜、颇陵、颇菜和波菜都是引入地尼泊尔语菠菜(palinga)的汉字记音。

其实早在隋代,菠菜从其原产地经民间渠道就已引入中国。唐代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中曾说过:“菠薐种出自西国,有僧将其子来。”西国当指原产地伊朗,因其古称波斯,故菠菜又有波斯草和菠斯等别称。直到现在,福建福州、泉州等地区仍将菠菜称之为菠伦。泉州有这样一句俗语:“要食着食菠伦,要穿着穿绸裙。”意思是,吃菜菠菜最好,穿衣绸裙最中意。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4569下一页

更多精彩,请点击: 丝绸之路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39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39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