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参忠:恢复庐州木雕

时间:2015-11-06 13:53:33 

庐州木雕传承人张参忠

左:参忠木雕厂总经理张海峰

右:木雕艺人正在雕刻作品

富贵手艺

虽然来到合肥30多年了,张参忠的东阳口音依然很重。电话里,他一直把潜山路说成青山路。岂止是乡音,1980年,35岁的他,还从“木雕之乡”东阳带来一身技艺,并在此后的时间里,将其与徽州木雕及庐州传统木雕技艺融合,成功恢复起业已中断的庐州木雕。

从合肥市蜀山区,向北驱车20多公里,才能到达位于双凤经济开发区的参忠木雕厂。一楼展厅里,摆满了张参忠这些年潜心创作的木雕作品,其中既有费时3年多完成的镇厂之宝《红楼梦·元春省亲》,也有采取徽州木雕传统意趣而作的《和谐图》。门口高高堆起的箱中所装的,则是准备运往新西兰的旅游纪念品。而在二楼车间里,几部巨大的机器旁边,工人们正忙碌着抛光、油漆机械加工完的毛坯。这样一幅艺术与商业并重的场景,其实与千百年前便注重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传统木雕,如出一辙。

张参忠在细刻《清明上河图》局部场景

用张参忠的话说,木雕是“富贵手艺”,即使在他的家乡浙江东阳,过去也只有有钱人家才请得起木雕师傅,为建筑、家具精雕细刻,增添光彩。另一方面,木雕艺人在手艺行当中的收入也首屈一指,张参忠回忆,在20世纪60年代,他们去农村干活,一天的工资是1.5元,比较之下,木工拿1.25元,篾匠只有1元。

张参忠出生在一个手艺世家,祖辈都是做铁锅的艺人,父亲开办了一个有五六人的小厂,属于自己也参加劳动的“小老板”,由于手艺出众,还博得“小东阳”的外号。由于自幼家境不错,衣食无忧,张参忠学习并不用功,尽管当时想考大学,可在1961年中学毕业后连续考了几次,也没考上高中。但另一方面,他从小爱好广泛,喜欢写字画画,又在木雕的氛围中长大,因此并没选择子承父业,而在1964年正式拜东阳木雕厂的退休艺人沈昌荣学习木雕技艺。

东阳木雕,与青田石雕、黄杨木雕并称“浙江三雕”,千百年来享誉全国。早在唐代发掘的古墓中,就有雕刻精致的木俑出土。经宋代进一步发展,东阳木雕至明清盛极一时,乾隆年间,400多位木雕艺人进京修缮宫殿,故宫的许多雕梁画栋乃至龙床龙椅,都留下了东阳艺人的刻记。

在张参忠小的时候,经常有艺人到家里干活。当时要学习木雕,还需要有门路。作为关门弟子,尽管师父对他情同父子,但木雕学习起来并不简单。行里流行一句话:“三年学徒,四年半作。”也就是说七年下来,还只能算半个师傅。在学艺的前半年里,张参忠需要学习握刀、磨刀、推刀等基本功,边学边推,边推边磨。木雕雕刻的刀具种类繁多,粗分也有几十种,不同刀具的握法不同,磨起来更是不易。开始学时,师父连刀都不让他摸,担心将刚刚磨好的刀具弄钝。学会了握刀和磨刀,师父丢过来一把平刀和一块没用的木头,让他将木头推至完全平整,推刀可以训练手劲,懂得如何将劲用到手上,此外也可熟悉木头的纹理和刀法。

“基本功学好,手才会变稳,才会让你学下面的东西。”尽管上学时吊儿郎当,一旦做起自己喜欢的事情,张参忠却很投入。白天跟在师父后面干活,晚上自学画画,很少出门玩。睡觉时师父还会给他讲其中的道理,白天哪里干得不对,应该怎样做。

张参忠的白酸枝木刻作品《红楼梦·元春省亲》局部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上一页123下一页

相关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45期

美图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45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