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视觉】现代人的打分制生活

时间:2017-06-14 11:49:44 

每一项社会行为都是打分内容的一部分,为了获得好评,每一个人都活在面具之下。如果打分这种手段真的无限扩展下去,其实也是很可怕的。

在2016年的最后一个月,日本动画电影《你的名字》成了票房赢家。怎么样,看过这部电影了吗?如果看了,那你是因为什么去看这部电影的呢?因为是新海诚的粉丝?还是因为吃了一记安利?

说到安利,最懂个中技巧的还是营销号。它们夸赞电影的一个基本节奏是,先晒票房,其次晒评分。唯美的画面?感人至深的故事?怕是没有什么比电影微信公众号在做推介时晒的“豆瓣8.8”“IMDb评分8.9”“烂番茄新鲜度97%”更打动人的吧。虽然对普通人来说,每个网站各自的评分规则未必闹得明白,但那么多高分摆在一起,基本可以确认一件事,那就是:好看。如果你是这样吃下安利的,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完全适应了现代人的打分制生活。

你可以回想一下,网购、打车、叫外卖,去银行、去餐厅、去手机营业厅,每个为我们提供服务的人是不是都会叮嘱一句“麻烦给个好评”?就算是一款手机游戏,都会冒着分分钟被卸载的风险,在激战的时候弹窗,请你给它一个光荣的五星好评。哎,如果央视的春晚小品能像当年那样锐利,现在无所不在的评分制怕是早就被拿来调侃了吧。

今年播出的《黑镜》第三季,第一集就是有关打分的内容。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別人的评分,而这些评分甚至可以来自于和你擦肩而过的路人。每一项社会行为都是打分内容的一部分,为了获得好评,每一个人都活在面具之下。如果打分这种手段真的无限扩展下去,其实也是很可怕的。

当然,电视剧里的是一个比较极端的脑洞。现实中,如果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评分的确是种很方便的参考。比如出门在外想找个地方吃饭,对这个城市不熟悉的话,点评下得分高的,基本不会太差。在豆瓣上淘片子、在亚马逊上挑书也是同理,如果点评的人够多,在大数据的支持下,高分产品的品质通常都不会太差。

打分其实早就成了社会运转中一种约定俗成的受到认可的评价模式,办理落户、签证、贷款时依据的何尝不是一种打分体系。我们的收入、消费习惯,平时有没有按时交水电费、还信用卡,这些都是社会在以一种具体的方式来对我们做出评价。最后这些评分也都可以转化成一些实际的好处,比如信用卡的高额度、免押金借用公共雨伞,或者免押金骑公共自行车。再比如芝麻信用分高于750分了,可以免职业或收入证明申请卢森堡(申根)签证,这也意味着申请的过程瞬间多了一种友好模 式。

当然,也会有越打分越混乱的情况。以《神奇动物在哪里》为例,猫眼上用户评分9.0,专业评分6.9;豆瓣8.1、时光网7.6、IMDb 7.9。《娱乐至死》里说:“每一种媒体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甚至改变话语的结构。”如果评分的出现,会让越来越多的人产生对于分数的依赖思想,从而丧失了最基本的判断能力,那未免过犹不及。另外,我们也要警惕把评分制度用错地方的情况,比如基于打分体系去做一些把人划分为三六九等、打擦边球的社交。

颤抖吧,大家想给你们打分很久了!

(爱星摘自《第一财经周刊》图/兜子)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意林》2017年第4期

美图欣赏

《意林》2017年第4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