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时尚行业的垂直门户,靠什么度过“七年之痒”?
编者按:
2007年创办的时尚网站YOKA在2013年年末得到百度领投,富达亚洲、赫斯特集团、经纬创投、IDG跟投的1500万美元融资。
YOKA创始人周俊说,他“死磕”了7年。周俊在1999年就进入互联网行业创业,几次卖掉退出,在垂直类网站最受推崇的时段创办YOKA。
7年间他面对过很多新的诱惑,但他一一拒绝,他给自己的理由是:最难的时候是最接近成功的,人只有在走下坡路时才会轻松,上坡的过程一定很难熬。2013年冬天的这笔融资,是转折也是里程碑。他的下一步是让YOKA突围。
向汽车之家取经:换一个产品逻辑做内容
我创业十几年,每次都是从零开始,有几个项目最后都卖掉了。YOKA是我做的时间最久,而且是越做越有意思、越做越有感悟的一个。
坦率地讲,过去几年间,整个时尚媒体行业没有出类拔萃的公司涌现。这与消费市场有关,最近两年,一些高端奢侈品在中国首次出现销售下滑,它们的市场营销费用也在下降。女性、时尚这个细分领域没法说服品牌方把大笔的营销费用投进来。一些时尚类传统纸媒下降得非常厉害,幸好YOKA在这样的环境下还有所增长。我觉得大行业是短期性的问题,很快就会复苏。
如果YOKA还只是走老路,作为一个垂直媒体,我相信没什么人会感兴趣再投钱了。过去几年,YOKA一直在尝试新的产品。比如团购大潮,YOKA是最早拿到商务部团购资质认证的公司之一,卖化妆品、包、饰品,客单价100~200元,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能有300万元的收入。但当时我们发现它更多的是 “分流”了YOKA上面那些看资讯和泡论坛的用户,而不是吸引新用户,就把团购关掉了。
然后又是导购热。我当时坚持认为美丽说与蘑菇街的用户群不如我们高端,但它们还是一下子迅速发展起来了。后来我们也效仿过Pinterest,包括借鉴各种服饰搭配类软件。
YOKA团队曾闭关反思过一段时间。这个行业是混战,出现了无数公司,YOKA很敏锐,做过很多新产品,但我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做到极致。
最近我们得到了一针强心剂,来自汽车之家。YOKA的融资与汽车之家上市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它是2013年12月才上市,但至少对我们团队来说是一件很振奋的事,说明在一个垂直领域,只要能做到极致就会成功。
2013年9月,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发过一条微博,他认为在国内的时尚女性网站中,YOKA是最懂互联网内容生产的。我知道李想在汽车之家主抓产品,这恰恰是我缺乏的,就约他见面请教,第一次见面聊了2个小时。2014年1月,我们还邀请他到YOKA公司为管理层和中层做分享。
李想认为媒体做内容这块无非就是三个环节:内容怎么产出,是由编辑生产还是UGC(用户生产);如何去展示,通过PC还是移动端展示给读者;最后是传播和分享。他觉得YOKA在内容生产上做得不错。他太太是YOKA的忠实用户,睡觉前还在逛YOKA论坛,完全“迷进去”了。但是他提了一个问题:论坛和化妆品板块的讨论区这么活跃,却没有体现到首页上,好内容完全埋在下面。
而汽车之家的路线是以汽车这个产品为核心,把资讯、论坛、图片、报价等各种东西串起来,串得很好,至少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我能感到他们在运用一套逻辑算法。实际上它的图片、资讯等数据都是一个大的数据库,很容易引发关联。而我们的资讯、图片、化妆品各是一个库。导致的结果是,虽然UGC模式玩转起来了,成立7年的论坛每天至少30万人在上面发言,但所有内容都是割裂的。
这件事一下点醒了我。受到大环境影响,YOKA最初几年是高速成长,虽然后来做了很多尝试,但都不容易做,例如团购模式是很难赚钱的,而导购模型虽然有无数公司都在尝试着,但谁都没有找到最好的方案。
也许YOKA应该从积累多年的内容入手来突围。我非常感谢李想的建议,我邀请李想做我们的独立董事与高级顾问,他很爽快地口头答应了。2014年,我们需要打通内容,换一套逻辑去做事。从这个角度看,我突然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创业就像挖井:方向没错就要坚持
我现在总是想着突围:YOKA在几年后会变成啥样?至少我不希望还是现在这个样子。在万米赛跑中,最后的1000米往往是最难坚持的,但如果坚持过去,下一步就可以挑战1.1万米。最难的时候是最接近成功的,因为人只有在走下坡路时才会轻松,上坡的过程一定很难熬。
我还很喜欢网上流传的两句话:一句是“剩者为王”,另一句是“伟大是熬出来的”。我是湖南人,骨子里总有霸蛮、不甘心的精神。YOKA已经有7年多了,做到一个半吊子的局面,我不可能也不愿意放弃,而且我对用户、客户、团队还有投资人都有责任。
我在1999年就进入互联网行业了,参与创办“网蛙”音乐网,后来被三九集团收购。2006年,我在北极光创投做EIR(Entrepreneur in Residence,有成功经验的创业者加入创投公司参与评估项目),IDG资本想要做一家高端时尚媒体,我们聊了半个小时,第二天我就向邓锋提出了辞职。
YOKA开创了一个历史,之前没有明确定位的中高端时尚消费网站。门户网站虽然有女性频道,但是它们很杂,连情感、星座、明星私生活八卦都有。在YOKA之后,很多时尚类纸媒也特意创建自己的网站。
2009年,时尚消费行业陆续发生了一些并购,国内几大巨头中的一家找到我们,在我就要见这家公司的最高决策者的时候,IDG方面觉得卖掉有点可惜了,还有更大的机会。这也说明IDG长期看好这个方向,投资YOKA之后,IDG在时尚消费领域投资了不少公司。
在我创业过程中,大旗网CEO王定标对我影响很大,他带领我创业3年左右。定标的商业眼光真的不错。他在2004年创建了一个探索社交模式 ──China BBS,后来改名叫大旗网,在2005年创建了一个类似于今天58同城的产品,叫2588分类信息,后来还创办了迪岸传媒。但我认为他没有坚持下去。
坚持是创业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但是从创业者的主观来看,究竟怎样判断自己是否要坚持呢?其实让一个人坚持很难,让一个人放弃,一个理由就够了。我经常和我的同事讲,你们一定要有意识地去训练和总结自己的“决策模型”,来强调决策的第一要素。以找老婆为例子,首先要看彼此是否能够聊得来、价值观是否相同,其次再看是不是长得漂亮、家里有没有钱、学历高不高。如果她家里很有钱,但是两个人脾气不合,第一决策因素没达到,就应该放弃,你娶的毕竟不是她的钱。任何一个事情都有一个第一决策要素,也就是你最看中什么。如果你特别想在创业公司里锻炼工作能力,而某家大公司能给你更高的薪水,那么你就不应该因为那家公司每个月多给你2000块钱而选择它。如果次要因素干扰了你的主要因素,你会做错误的决策。
这7年来,其实机会和诱惑真的很多,我从事过风险投资,想要接触到各种新项目并不难。但是我自认为我的心理调控能力强,次要因素不会影响我的心情,反过来影响我的判断。对于YOKA,我的确有情感因素,毕竟我是从零开始把它创办起来的,但情感因素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看好YOKA的未来我也不会坚持到现在。
对于时尚消费行业,我长期看好,大的方向肯定没有错,这些年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潜移默化中改变了非常多。所以我的结论是,创业就像挖井,大的方向没错就要坚持。如果YOKA过几年还是没有实质性突破,我可能会效仿雷军,做打持久战的准备。他在小米之前在金山坚持了差不多20年,在这方面他是我的榜样。
我是刘备,只负责搭台
2014年,YOKA要做内容的大整合,让用户享受到一站式服务。李想还给了个建议:大家看YOKA不光是看时尚趋势,还希望可以直接指导自己的消费,李想说老周你干脆给各位编辑下个死命令,只要内容中涉及产品,必须标明是什么品牌、型号以及公开报价,国内没有报价就报国外的,然后附上在哪里可以买到,甚至直接链接到电商网站。先去免费导流量一段时间也行。
他说当年汽车之家就是这样做的。国内汽车的公开价与成交价往往不一样,汽车之家希望满足车友们的需求,在网站上标出各种车型的成交价,最后汽车厂商急了,甚至威胁要撤掉汽车之家上的广告,但李想顶住压力坚持住了。
YOKA的中层同事普遍反映,虽然我邀请过很多牛人来公司分享,但李想是最务实的一个。听他们这么说,我也要反思,“贴近老百姓的时尚消费”这个初衷一直是有的,但我之前并没有让每个编辑都感知到。
YOKA坚持到现在,我的角色比较像“刘备”。我不是诸葛亮那样的专才,也不是曹操型的产品牛人,我做的事情更像是刘备。我知道要把事情做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且我能够找到和发现这些人才,用我的方法去吸引他们。
我们的团队中,一拨来自于传统的纸媒时尚行业,一拨来自于互联网。做YOKA需要既懂时尚又懂互联网,而时尚和互联网是离得很远的两个行业。很多时尚行业的人骨子里认为互联网就是瞎折腾;绝大部分的互联网人看不起时尚行业,认为他们效率极低,用一个词就是Party动物,中午11点上班算是早的。而互联网人是早上六七点起床,一直工作到晚上,就和非洲的狼一样,从一爬起来就得跑,是个高效和竞争激烈的行业。
我不能说现在团队中做互联网的人都懂时尚了,但是至少会受一点影响。包括我本人是IT民工出身,现在也不敢讲自己懂时尚。人家说三代才能出一个贵族,我觉得至少要两代才能真正出一个懂时尚和品位的人。
从2003年到现在我一共见了超过4000个中高级人才,是面对面进行交流,每次交流超过一个小时,而且交流了两次以上。尤其是为YOKA寻找人才时更是这样。我在与人交流之后,都会用我的眼光去分析这个人的长处与短处以及适合做什么,然后建一个大的数据库。
卫哲离开阿里巴巴之后,我找IDG资本要过卫哲的电话。卫哲年薪6000多万港币,有人说你YOKA这么小的规模,怎么敢请他?我反问,卫总如果来 YOKA最少可以带给YOKA1亿元的收入,他的代价是6000多万元,那公司不还挣了4000万元吗?后来卫哲创办了自己的基金,但每次他到北京我们都会聊一聊。
我特别强调我是刘备,我是搭台的,我去请能唱戏的来唱戏,对于唱戏的人来说,我是他的助理。我可以和他们一起找人、找钱。最重要一点是,人才来了以后,还有太多需要协调的事情。但前提是,你要了解对方的长处和短处。我认为创业公司绝大部分优秀人才都是有明显缺陷的优秀人才,如果没有明显缺陷,大部分都去自己创业了,或者在大公司做到很高的位置。
YOKA主要骨干的长处、短处我都知道,了解短处是为帮助他融入团队,把对团队不太好的影响降到最低。比如这个人技术牛,但是团队协调不行,那么跨部门协调的事儿就得交给别人替他来做。挖来了还要像象棋那样放进去,太难了。这几年我挖来的能够独当一面的牛人只有两三个,其他都是在YOKA培养和成长起来的。
YOKA移动互联网部门的负责人是技术出身,沟通起来有点直率,而且很拽甚至自负。当时我很果断地用他,因为他有经验,而且我特别看中他的心态。他非常积极并且想做成一番事业,所以遇到事不抱怨,也不会绕道。公司内部团队最初都对他存疑,但是我在坚持,他就像几年前的我,有湖南人的霸蛮劲儿,为达目标竭尽所能。一年之后,他在团队站稳了,我们其他团队成员也很认可和配合他的工作,目前推出了很多App,累计有超过7000万激活量,日活跃用户超过 200万,开创了很好的局面。
到今天为止YOKA还有很大的机会,我们沉淀下来一个不错的团队,仍然拿到了几千万美金的投资。对很多人来说,是否要坚持此时此刻的事情,有时候完全说不好,甚至只能在一切结束之后才能回头去评价。但人生就是这样,过程比结果重要。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 九大O2O经典案例 看看他们都做对了什么?
- 社区3.0 地方门户的强势来袭 合纵连横打破传统格局
- 构建信息闭环 本地生活O2O商机的平台战略分析
- 地方门户升级到社区3.0 依然是一座金矿
- 财付通新年福袋100%领Q币或任意Q钻
- Windows XP退役进入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