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个投资圈的朋友聊天的时候聊到商务社交网络,他的观点是天际、若邻等网站的低端用户的太多了,而和他处于同一个层次的人太少,所以无法达成“增加有价值的商务人脉”的目的。他认为商务社交网络的核心在于陌生人脉的不断累积。这个想法可以分析出几层含义:
1、商务社交网络应定位到中高端的人,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都不应该成为商务社交的主流人群;
2、假设天际等网站有千万的用户量级,那么即使仅有10%是中高端用户,那么也有100万,并不一定会造成用户想结交的人太少,这是算法和产品问题,应该把同一层次、类似行业、类似背景、有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的人互相推荐,减少用户结交人脉的难度;
3、很明显的,大量低端用户求认识中高级管理人员的诉求很强,但这一诉求如果不进行良好的产品引导和控制,将导致中高端商务人士感觉有点骚扰,不再愿意登陆这样的网站;
4、这位朋友认为“增加有价值的商务人脉”是商务社交网络的核心点,而“求职招聘”则不是。
5、这位朋友认为陌生人社交是商务社交网络的主要目的,熟人社交已经有很多竞品。
以上的观点让我想起了更早些日子和一位LinkedIn前高管的沟通,这位高管也认为中国人在LinkedIn上的功利性太强,全都是奔着跳槽去的,主动connect你的猎头要比同事还要多。几乎没有任何中国人会想到在LinkedIn上去做商务联系和人脉拓展。
要让真正的“商务社交”概念深入人心,显然现在我们看到的几个网站都不成功,这里面有产品的问题,也有市场的问题,甚至可能会有公司内部KPI绩效(例如放任低质量用户引入很可能是为了完成KPI)的问题。然而,我更想从原始驱动力以及双赢这两个角度来做些分析:
第一,用户的动机是所有的源头。假设“增加有价值的商务人脉”是商务社交网络的第一诉求,则可能一大半人群已经对这个网站已经不感兴趣。有可能是这部分人不 思进取,也可能他们并不认为那些他们想结交的人愿意回应互动。还有一些人则在活跃一段时间后消失。瞧,弱需求和强需求的差异就是这么明显。跳槽是强需求 (虽然低频),我想跳槽驱动我使用招聘工具或网站,与猎头保持联系。增加人脉则是相对的弱需求,而且未经成熟的市场教育。可能我积累3年的人脉后,能通过 人脉进一家很棒的公司,但没有多少人能够在3年里不断的通过商务社交网络拓展人脉。举个类似的例子,我们在大学的时候总有想努力看书的愿望,因为这对我们 的发展总有好处,但最终把愿望变为实际的人并不多,如果没有考试那就更少了。我们并非不知道学习的好处,而是惰于真正去做。
第二,没有双赢,人与人的关系就很脆弱。商务社交网络不是为了交朋友而存在的,而是为了利益。当A向B发出connect请求时,B如果认为A不能给其带来任何价值, 这样的请求很可能不会被通过。只有A、B同时获益,这个人脉才能建立起来。建立起来之后呢?如果半年内没有任何互动,这样的人脉也脆弱的随时都能断裂。如 果是单向的付出,那就只有好为人师的人才能长久坚持。基于陌生人的弱关系,却套用了强关系的模板,希望能有双赢,这是个美丽的幻想。不基于熟人社交网络的 基础进行陌生人商务社交,没有熟人推荐,就损失了一大半的可信度。
所以,如果没有建立陌生商务人脉之外的核心驱动力,也许商务社交网络在中国会彻底成为伪命题。
最终,我和这位朋友在激烈的讨论后达成了共识,商务社交网络必然是慢热的,而且要弱化求职招聘,控制猎头的泛滥,先招揽中高阶的商务人士,提高门槛避免低端 用户的冲击,同时基于熟人社交圈往外拓展。那么符合以上要求的网站在中国有吗?看上去有一个,那就是知乎了。拥有100多万极具质量的中高端用户,以及高质量问答内容对职位候选者专业水平的佐证,知乎看上去拥有了转型商务社交网络的前提。其专业的讨论氛围、评分机制驱逐了大多数低端用户。而且,知乎拥有的 内容更填补了类LinkedIn网站的缺陷,可以通过高质量的内容互动增加用户粘性,减少了跳槽、加人脉等低频需求粘性不强的问题。
“今天偶然上了知乎,忽然想到它也许可以考虑向LinkedIn方向发展。”今年7月25日,谷歌中国前高管、兰亭集序创始人郭去疾在微博上写道,随后这条微博被转发了1877次。
现在的问题是:究竟是问答网站更有前途,还是商务社交网络更有前途呢?知乎团队会愿意尝试一下商务社交网络这个方向吗?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 3300亿美元市值背后 谷歌为未来造的N个梦
- 互联网上供求关系的改变 嗷嗷待哺的隐需求
- 优你网:O2O版Linkedin 线上线下做学生兼职
- 蔡宗建的创业路:从17173到上市公司IGG
- 抢滩大潮过后 BAT开始重点下注的四个领域
- 爱日租张若愚再战短租 线下用兵推优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