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打车APP的逻辑做家政类服务是错误的?

时间:2016-09-24 07:23:47 

目前市场上的家政信息有以下几个弊端:

第一信息的滞后性 ,无论是需求信息,还是供给信息都存在一个时效性的问题,而目前市面上的两大生活分类信息网站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当你按条件搜索出相关信息去求证咨询的时候,非常恼火的是大多数信息都已过期。你不得不花更多的精力在里面进行筛选。尤其是租房信息,这些网站还没有对过期信息做下架处理机制,是否能让已经被响应的信息及失效的信息进行自动屏蔽呢?或者是进行颜色上的区分标签?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用户查找效率,降低搜索时间。

第二信息的虚假性,中介泛滥。这在很多分类信息网站普遍存在,此处就不赘述。

第三收费不透明,没有标准,漫天要价 。笔者曾有过一回体验:需要找人在墙上打孔安装空调的排水管,得到的最高要价是850元人民币 , 最低是150元,但是最终合适的还是以200多元成交。

第四服务平台没有后续信誉保证 。笔者认为服务也是一种特殊的无形商品,有形的商品能有售后三包服务,为什么无形的服务就不能有售后的后续质量保证? 可能服务有自己的特殊性,可衡量的指标相对难数据化、可视化。但是在一定程度范围内的保障还是可以进行承诺的。 当用户遭受严重损失,服务质量严重缩水的时候,平台应该有相应的应急保障机制。

马云说过,有抱怨的地方就有商机,有抱怨的地方就有需求。

目前市场上存在一个的模式是给家政服务人员装配智能终端,然后显示在地图上。通过智能终端,可查看各个服务人员的详细资料,实时反馈服务人员的忙闲状态,这个非常类似打车APP的逻辑。给服务人员配置智能终端甚至是配上服务人员的地图分布,显示服务人员的详细信息,笔者想说的是:这个逻辑仅是从服务人员,也就是供给方考虑,而没有从需求方进行考虑。进行定位,确认人员是否忙闲状态,以需求点最近的服务人员进行上门服务。这些理由看起来好像很合理,但是上面的功能是不是目前市场上最突出的矛盾?是不是消费者最迫切需求?

本来只需直接通话就能解决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如此奢侈,看起来好像十分聪明实际上非常不讨好的方法。就跟爱迪生让傲慢的同事去计算灯泡的容积,同事用各种几何函数、微积分进行计算,爱迪生仅仅是把灯泡装满了水,然后倒入容器里面,答案一目了然。

服务人员是三四线的互联网边缘人群,而市场则是一二线城市为主的互联网的主流人群。获取信息途径的差异和错位,只有在手机上有沟通存在交集。趋势上三四线的互联网普及率会慢慢跟上一二线城市,但是这个需要时间。

给服务人员装配智能终端,并教育她们学会使用APP的各项功能。这个意味着项目成立之初就要付出昂贵的硬件成本,以及人力教育成本。这里还需要加上进行平台自身的推广培养用户习惯的问题。

这里面任何一个方面想要达成一定规模,需要的时间都非常长,最终不可避免地迅速燃烧自己,然后归于灰烬,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客户没有被解决的是:为什么我会遇到的那么多过期无效的信息?苦苦挣扎在虚假过期信息大海里面,费时费力。最后还忐忑不安地报出价格,像等待被宰的小绵羊,你只能祈求不要被宰得太厉害,因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被宰是必然的。

反过来说为什么那些家政服务、生活服务人员敢漫天要价?

每个稍微大一点的城市一定会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在某些街道的两旁有大量农民工在等候接活,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基本技能,用一个牌子挂在路边或将提供的技能写在地上,有水电工、厨师、卖体力活的拆迁搬家师傅或者水泥工等等。他们基于信息的弱势和服务半径的有限,每天能接到的活非常少,当他们接到一单的时候,常常会漫天要价。

获取需求信息的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能力决定了一个服务人员酬劳的多少。

笔者认为前期应该花大力气在收集需求信息上,每当出现一个需求的信息,平台内部主动进行相关服务的匹配,解决消费者需求,在对解决了的信息自动进行标识或者屏蔽,实时保持信息的最新化、真实化。

一个人的马桶堵住了或者是一个相对紧急的家政需求产生的时候,用户不会慢慢拿出手机打开APP进行人员的挑选,而是拿出手机进行呼叫。就跟出了车祸所有人第一反应是下车打电话拖人,打电话还有一种心理安全感的诉求。

理论上也不是所有需求方都要求自己来挑选服务人员,平台需要做的是进行服务人员技能的认证,保证服务的质量。而不是花大力气让用户自己进行信息挑选,当然这个做法并没有错,只是初级市场阶段这个不是重点。

从需求方进行相关服务的匹配有一个好处:你不需要大量的库存(固定人力的闲置),避免高额的人力成本。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信息,可以进行后续人员补充和调整。当你给予服务人员的需求越多,服务人员的忠诚度就会越高,平台的议价能力才会更高,控制能力才会变强。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会形成口碑效应,可供你调配的服务人员会越来越多,慢慢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综上所述:

第一,市场最强烈的矛盾是需求信息没有被主动匹配解决掉。

第二,配置的智能终端,违背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原则,面临教育服务人员和培养市场客户使用习惯的双线开战,成本高昂。

第三,服务人员主要是三四线的互联网边缘人群,服务市场则是一二线的互联网主流人群,在获取信息渠道上双方存在错位。

用开发成熟市场的做法来开发初级阶段的市场都是耍流氓。

上面还没有涉及家政服务需求的分类,按需求解决的迫切程度。也没有涉及平台服务人员的控制模式讨论,是松散的协议控制模式,还是内化的员工控制模式,还是折中的资格认证制,又或者是前面三种不同比例的混合模式。还有一个成熟市场的理想模型的论证,有机会再继续探讨。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电脑知识

美图欣赏

电脑知识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