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写于去年12月。当时只发表在微信“云科技”账号上。有几个前辈看到后就出主意:卖广告,1万1天。我问“人家凭什么要尝试?适合的广告主在哪里?”一个前辈说:“你只管定价,自有识货人。”我在今年1月坚定执行,果然有了起色。
峰哥第一次对做个人媒体能赚多少钱从感性过度到了理性。
源自于上午跟一个小有名气的杂志的老板聊了两句:
你们多少发行量?
13万。
多少比例的零售,多少比例的订阅?
10%的零售。
订阅里多少比例是公司,多少比例是个人?
10%的个人。
多少广告?
稳定在两三千万。
……
在短暂沉默后,峰哥依据在纸媒、网媒混了9年的经验做了判断:这本杂志的忠诚用户在3万以内,剩下10万订户属于行政摊牌或者关系维护,或者虚报水分。3万忠诚用户创造3千万广告。且恕我直言,这些用户只算平庸小资,因为这本杂志的内容并不精良。
接下来对云科技做了参照对比。
第一,用户数。
微信订户1.5万(目前2.3万),新浪微博听众15万,GoogleReader和鲜果、Zaker、搜狐、网易等RSS阅读器的订户7万(目前几十万),还有腾讯微博55万。其中有重复和僵尸用户,但坦诚估计,其中忠诚订户最保守估计在3万(目前看来,过于保守)。尤其是微信和 RSS阅读器的订户。他们长期接受云科技的相对深度的原创内容。
云科技的忠诚订户不亚于这本杂志。如果要说通过社会化网络辐射出去的“弹性”用户,则要大于这本杂志很多。云科技原创文章在各平台的分享量平均会上百。
第二,原创量。
一本半月刊每个月的原创内容估计40篇文章。云科技的原创量每个月大约是20篇文章。是杂志的一半。但这只是一个不那么重要的间接指标。
第三,阅读时间。
翻完一本杂志一般20分钟。一个月两本是40分钟。一个订户读一篇云科技文章估计2分钟。那20篇原创就是40分钟。还不包括云科技改编和转载的好文章。
第四,用户质量。
这一点云科技大为领先。单单微信订户里,有名有姓的上市公司CEO至少5位;互联网行业创业公司VP以上、大公司总经理以上的人群,200位没问题。如果计入微博粉丝,这个人群至少两三倍。如果看产品、运营、投资等行业人士,3万忠诚用户里大部分都是这个人群。
而且这些平台的后台能清晰显示,到底哪个人读了哪篇文章,读了多久,是否有分享等动作。
第五,影响力。
如果用户数和浏览时长是报纸这一类媒体获得广告的关键。那杂志这一类获得广告的关键就是影响力。你是否能改变读者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那云科技就更为有力。你不妨把云科技跟另一本IT或互联网相关杂志比一比,看谁对你的影响更大。
综上而言,所以有了自信:「云科技」对互联网业中高端用户的覆盖和影响力,以及精准定位上,不亚于一本杂志。
人家确实是10来个人的团队,但不好意思,你的生产和协作方式确实该换代了。对于创意型产业比如深度内容制作,不同于日报这样的机械的流水线产业,团队合作和流程管理极易成为陷阱。那更多与控制和公司政治相关。
SO,你一年赚3000万,如果抛去载体、形式、历史、市场观念时差、体制保护、信息爆炸等等因素。我赚你的1/10,300万,算不算奢望?
插播一个消息:韩寒监制的《一个》每天有50万人看。目标年收入一千万。换个角度,一份发行量50万的报纸,年收入不下好几个亿吧?
问题也是显然。获得收入需要广告和会议团队。所以个人媒体需要一个平台来帮助填补其媒体价值和潜在商业价值之间的鸿沟。巨大的鸿沟。
腾讯的《大家》专栏平台,走出了一步,但还仅仅是给稿费,给流量,给包装,帮助你树立品牌。
下一步。一个有4A广告公司资源、有大品牌广告资源、有会议和活动的运作能力、有大流量帮助好内容引爆的公司,如果把这些能力和资源开放出来,帮助个人媒体做收入,帮助把传统杂志和报纸的收入抢过来。岂不是顺势而为?岂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媒体云的开放模式。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让天下没有埋没的才华”。
就算把300万打一半的折扣,只能获得150万,平台再分走50万。还有100万落袋为安。如果10万一年的稿费不能激励有才华的人投身媒体,那100万,足够了吧。
腾讯、新浪、搜狐都有现成的实力。当然这也不仅是大公司转型的机会,也许也是小公司创业的机会。
不止一个VC跟峰哥说过:我和我的公司都支持个人媒体,有需要的时候尽管说话。
我想说: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社会化时代打碎了传统媒体的镣铐,个人媒体正在承接他们的用户和影响力,商业化是实现一个新时代的最后一环。打通了任督二脉,蓬勃的个人媒体会给这个国家和社会带来其急需的公益价值。
你们不会说我疯了吧?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 时差网:通过创新 从老行业中抢得新商机
- 个人APP开发濒临绝境:山寨成风 盈利艰难
- O2O概念股淘淘谷:月营收10万元 估值40亿
- 煤老板的互联网梦:我为什么想买中华英才网
- 被遗忘的“活化石”:BBS江湖在没落中求生
- 阿里巴巴进军搜索业务 阿里云搜索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