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龙:谈方舟子打假 挺挺李开复又何妨?

时间:2016-09-24 13:15:40 

当方舟子对媒体发飙,却引发了媒体对他的群殴时,我认为方舟子做的没错。

即便我不喜欢他在政治上越来越像司马南的论调,但他在学术打假上的造诣谁也不能抹杀。这个世界需要一些偏执的人来唱空,才能避免所谓的单边上涨、保持事物的本来面貌。

国内的报纸往往与方舟子(甚至孔庆东)同样的毛病,看问题容易绝对化,从教条出发又自命不凡,即便是那些号称公知的媒体人看问题有时候也是片面的,有人和他们唱唱对台戏——哪怕唱错了也并不是坏事。

如今方舟子发难李开复,我仍然认为他的做法是对的,既然有疑问就应该亮出来,公开是最好的解毒剂。这也许是李开复无法避开的劫数。

但我同时认为,与唐骏不同,李开复的人格是禁得起质疑的。他的具体做法和管理或许可以质疑,但我仍然认为,在中国的IT江湖里,他是目前最愿意公开化、也最具理想主义气质的人。这样的人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在欣赏方舟子的质疑时,也同时祝福一声:开复挺住。

Google时代的李开复

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人们总是健忘的。如今Google已经快成了垄断和笨重的代名词,取代了微软当年的位置。但在几年前,Google还代表着创新和开放,是一股新生的力量。

当年的Google在国内也是自由的倡导者,程序员们对它顶礼膜拜,用户则赞美Google不屈服于权威。

关于Google以及它那无数的产品对于中国信息透明起到的作用,相信不用我多讲。人们往往以为,这来自于Google总部的明智和坚持。但是,如果没有李开复用走钢丝一般的技巧在维持着局面,Google也许根本无法在国内站稳脚跟。

看一看雅虎中国在马云的操作下变成了什么东西,看一看Facebook、Twitter的出师未捷,就该理解李开复需要多大的技巧才能打开局面。

更关键的是,这种技巧并不意味着庸俗化,也不意味着丧失独立性。李开复实际上是在寻找一条“部分合作、但不丧失独立性底限”的道路。Google的界面可以本地化,并且可以在明确注明的情况下删除部分结果,但即便如此,Google的搜索比起百度来还是要客观了许多,使得百度也不得不考虑从满屏的广告、任意更改排名退缩到一个用户可以忍受的程度,减缓用户的流失。如果没有Google,百度会更加肆无忌惮。

Google还用对搜索的部分妥协暂时保住了其他的产品,Google Reader、Gmail对于中国用户意味着放心和公正。

除了立场之外,李开复主持的Google坚持了强化技术优势、增强用户体验的道路,提出与竞争对手“三步之内决胜负”,让Google为用户提供更加满意更加全面的搜索结果,反而把卖关键字放在了其次。这在满盘营销至上的中国互联网界独树一帜,Google也的确凭着绝佳的用户体验逐渐从百度手中夺回了用户,这一点,对于中国互联网的影响也非常关键。

在2009年Google被多次点名的时候,他需要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又要守住底线。面前强权的时候,他手中的砝码少得可怜,可又不能做出超乎底线的退让。在委曲求全的表面下,他对于事情的本质看得清清楚楚,在私下里他也会提到五毛党,也会提到对Google的屏蔽。但公开上,我们只看到百度大砸钞票贿赂央视,或者通信厂商们报出的贿赂政府丑闻,却很少看到Google玩这种小动作。

他坚持与其他任何一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领导层也都是不同的。在其他的公司中,我看到的更多是合谋与赚钱,比如雅虎痛快淋漓地交出属于隐私的用户信件,再比如Cisco为了生意,不惜参与互联网过滤工程。当然,这一切与总部的授意有关,但在中国这一个层级,也只有李开复更具有理想主义者气质,他不像一个纯粹的商人,而像是一个带有古典气质的士大夫。

创新工厂的李开复

之所以有些人希望看到对李开复的质疑,也在于媒体当初给了他太多正面的宣传。比如,在创办创新工厂的时候,由于带着太多的光环,因为迟迟没有出成果,反而引得人们希望看他倒霉。所谓物极必反。

创新工厂到底如何,也许还需要时日才能有结论。但我们或许可以事先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它哪里或许是瑕疵?以及它对于中国互联网环境意味着什么?

1,整个创新工厂过分押宝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以前的专栏里,我讨论过内部孵化器可能面临的问题,由于缺乏真实的创业环境,创业者可能没有硬预算约束,得不到足够的激励,从而缺乏紧迫感,聪明有余而血性不足,变得虚弱、长不大。

现在看来,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公司各个项目之间的互相影响,使得项目呈现出趋同性。创新工厂由于领导人的知识背景,以及整个公司的偏好,使得创业者集中在了过于狭小的(移动互联网)领域内耕耘,如果国内的移动互联网发育不良,那么创新工厂的成长性就会受到质疑。

从这些方面可以说,创新工厂的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甚至还会有大的折腾。

2,但创新工厂迟早会等到属于它的机会。

当一个人没有退路的时候,总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当李开复从Google辞职,破釜沉舟做创新工厂的时候,他已经将自己置身于没有退路的环境中了。如果说李开复是一个堂吉诃德,也并不为过,也只有一个非典型的商人,才会在拥有一手好牌,随时可以充当一个唐骏式的职业经理人时,突然放弃一切,开始并不熟悉的创业之旅。

对于从事互联网的人来说,雷军长期以来都是鸡肋式的人物,不掌握第一流的公司,却一直是业界的名人。直到有一天,人们发现他已经不声不响地打造了一个雷军系,许多公司里都有着雷军的影子、以他为教父。其实这只不过是对他专注和坚持的回报。

李开复的未来也许也在向着这条路靠近,他需要的是足够的沉淀。我们无法预料他能做出多大的动静,但至少,当一个人豁出去的时候,他不可能就此沉沦。他目前需要找好自己的定位,是作为管理者,还是作为指导者,抑或作为出资者?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建立恰当的激励机制,逼迫项目长大?

对于创新工厂的员工,他们的努力也不会白费。很多人也许在未来会离开那儿,但他们还会进入其他的公司、创办其他的企业,他们积累的经验都不会浪费。

从这个角度说,创新工厂仍然是一面旗帜,值得人们关注,而这一切都出自李开复一个看上去疯狂的想法,我们需要他的疯狂,而不是希望看着他倒霉、幸灾乐祸。

李开复的缺点

然而,李开复并不是没有缺点。

方舟子的某些质疑也并非毫无道理。比如,李开复回忆在校生活,提到了奥巴马与他的同学关系。根据方舟子的考证,奥巴马由于后来才转学进去,而李开复已经离开该系,所以没有做过同学。

我们没有看到李的回答,但可以猜测,这些方面失误的确可能存在。

我采访过的人中,在回忆以前时往往会提到自己的学校还出现过哪些名人,并与他们有过什么样的接触。但实际上,在这些名人的记忆中并没有他们的影子。甚至有些事情与他们的叙述还有出入。这种事情常常发生,叫做选择性记忆、以及错误的强化,部分来自于有意,但部分出于无意识。

人们往往会记住对自己有利的方面,甚至会做出一定的夸大。如果一开始这种自我评价的偏差还比较小,不引人注目的话,如果没有人纠正,反而纷纷附和,那么偏差会越来越大,直到变得容易被人察觉。这是人性使然,谁也无法完全避免。

方舟子还提到李开复在微软时期的地位问题。李的实际地位比他自己认为的要低。这也不是没有可能,但同样属于选择性记忆的问题。跨国公司的架构复杂,即便身在局中,也很难准确评价自己的贡献,往往有意无意地夸大。在上千人公司供职过中层以上的人都会有同感。甚至我这样一位最普通的专栏作家,也会把自己看得比实际上重要得多。

一本自传也不可能不带有作者的偏见和自我局限,我们不能指望一本书完全客观公正(这样的书不存在),只要作者没有恶意的作假,又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就足够了。

李开复的缺点无疑在于他的高调,一方面是媒体的热捧,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儒家传统中对清誉的渴求也在增长。我并不喜欢他对于乔布斯的多愁善感,也不喜欢他对于微博过分的夸大。一位出版社的朋友告诉我,他认为,李开复最新出的关于微博的书是一个错误,作者把自己的微博搬下来做一个整理,加上一些评注,就随随便便出一本书,内容实际上是空洞的,也是在透支自己的声誉。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开复遭遇此劫也许早有征兆。这个征兆由媒体捧杀循环、个人的高调、事业的周期性都有一定的关系。

好在这个社会的纠偏机制虽然不怎么管用,但仍然有一部分功能,李高调的倾向可以通过方舟子的评论、人们对他的重新认识得到纠正。

但我更希望大家看到,李的问题与方舟子曾经批驳的其他人是不同的。也许他只是一位带着某些缺点的凡人,以前媒体过分注意了他的优点,而忽视了他的缺点。

如今,当我们能够正视他的时候,会发现虽然他有缺点,但他士大夫式的坚持和商业伦理对于我们业界的推动作用仍然远远大过他的缺点,监督的作用绝不是为了搞臭一个人,而是让他回归地面、从而更可能走向成功。

因此,在祝愿方舟子不要放弃学术上的质疑精神、但少关注政治这些自己不熟悉领域的同时,也祝愿李开复挺住,这只是小的波折罢了,未来的路不平坦,但既然选择了坚持,就走下去。

作者郭建龙简介:旅行者,文字作者,曾供职于it企业做技术,又在报业找过栖身之所。对于多变的现象世界着迷,以至于忘却了归途。现为网易科技专栏之“IT丛林笔记”专栏独家供稿,观察IT丛林中各种动物和它们组成的生态系统,寻找系统演化背后的推动力量和阻挠因素。在这儿,你还可以找到普通动物的生存方式。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电脑知识

美图欣赏

电脑知识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