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喜爱的《第一财经周刊》有了大动作,出了基于年轻人理财的新杂志:《好运Money+》;也算是一财对其整体战略的新突破…
借助一财积累的良好口碑,《好运Money+》的营销活动很不错,团购的数量的基础应该不少吧。但是拿到新杂志后,阅读体验很一般,个人感觉版式设计可能想创新吧但是比一财整体要差太多,有读者戏称这都是实习生做的吧。
联想到《一财》团购用户经常投诉的快递速度太慢、以及IPAD的阅读不习惯等等…。
让我想聊聊关于杂志面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突围的话题。
知名互联网评论人魏武挥撰写的《几款杂志APP的比较》可以看看,通过他的使用体验写了写他对于杂志们的app的个人感受——
多数传统媒体都受到了互联网的冲击,这点毋庸置疑;但是冲击到来的不一定全都是坏消息,也可能是好消息——还记得ipad刚推出时,网上的舆论高调的说这将是杂志们迎接新时代的划时代产品。
确实足以划时代,但是却不一定是杂志们的。
根据国外媒体描述——之前饱受推崇的《连线》杂志,第一天上线的订阅数就超过6万份,两个月后跌落3万份,之后就在也没有听到《连线》iapd版的订阅数量,据说是订阅数量实在无从谈起了。
对比而言,似乎没有那么时髦的《纽约客》则逐渐成为杂志app的数字英雄——“有2.5万人花费59.99美元购买了《纽约客》的iPad应用,另有7.5万印刷版用户免费下载了这个应用。”——这个数字也实在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当然,坚持独特性的《经济学人》的保持了多年的持续增长也应该可以让更多的人思考杂志的未来——究竟是坚持内容为王重要,还是营销和包装重要?
魏武挥老师在文章中提到三点对于杂志的app很重要——““第一是用户的一些互动功能;第二是超链接部署;最后一点则是阅读监测。”……
很中肯的意见,但是对于多数杂志可能并不适用。
和很多人的想法不一样,我一直都认为杂志不仅仅是内容为主的媒体,更是“技术“性很高的行业;从版面设计到装帧排版等等,都是技术性含量很高的…
对于传统杂志们而言,无论是应对互联网的挑战,还是移动互联网的挑战…都意味着他们需要付出更多才可能适应未来的潮流——钱、精力又或者什么其他的投入,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可能的成功。
毫无疑问,内容才是对媒体对最重要的;但是如何平衡技术和内容,却足够杂志人们好好琢磨…
但是就我个人而言,从前几年的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的狂热爱好者到传统(杂志、书籍)阅读的回归,也很难用内容或者技术来讲述原因。
无论如何,杂志应该还是杂志,不应该是愤怒的小鸟……
文章来源:zhaoyong.blog.techweb.com.cn/archives/1369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 赶集网掀开学季热潮 二手数码产品成抢手货
- 马云杭州师大开学典礼寄语学弟学妹:保持好奇心
- 携程网收购xiecheng.com域名 蔡文胜曾持有
- 人人网正式发布轻博客产品人人小站
- 富基:网络零售跟实体零售物流分析
- 8大垂直电商行业战局 谁会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