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我不是博客 请叫我“服务提供商”

时间:2016-09-26 14:31:22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或下一篇】

36氪创始人刘成城:“如果只做媒体,大多数科技博客最后都得死。”

“赚不到钱,又无法快速规模化如果只做媒体,估计最后都得死。”尽管被普遍认为是这一拨科技博客中起步最早的代表之一,但36氪的创始人兼C E O刘成城却对科技博客的前景并不乐观。而在他眼中,发展了两年多的36氪早已不仅仅是一个科技博客。

以“搬运工”方式进入

在20 10年成立之初,36氪一度以“T echCrunch中文站”的身份亮相,直到几个月后,才正式更名为36氪。报道的内容,最初也多以翻译T echCrunch的文章为主,逐渐才过渡到一半原创一半翻译。

这种以“搬运工”的方式进入科技博客圈的做法,让博客圈和媒体圈的很多专业人士颇不以为然,但却正对了不少互联网技术从业者的胃口。尤其是在新技术和新应用迭出的2011年,36氪的网站上不断更新的有关国外最新技术动态和明星创业公司的报道,经由微博这个巨大的流量入口的转发传播,迅速地为网站积累起了相当的用户规模。

刘成城向南都记者坦言,36氪的创业团队以理工科背景为主,翻译或原创出来的文章被批评说文字不够精美或是观点不够鲜明并不奇怪,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重视内容质量。

刘成城信奉另一套逻辑,即36氪首先是面向“互联网创业者”这个特定人群服务,它所提供的并不是一段精致的文字或是某个很鲜明的观点,而是全球最新鲜的科技创业idea。至于到底是原创的还是翻译来的,对这个特殊的读者群来说,并无二致。

最踊跃尝试盈利模式

尽管36氪目前实际的收入来源仍以网站广告和线下活动赞助为主,但在国内科技博客圈中,它却是在盈利模式上进行最多尝试的一个。

由于36氪的读者以互联网创业者和早期风险投资人为主,刘成城首先想到的就是将这二者连接起来。2011年8月,36氪上线“36T ree”在线融资平台。据刘成城介绍,在这个看似简单的供创业者在线递交商业计划书、供投资人在线浏览的平台背后,36氪不仅需要组织专人对商业计划书中的要点和亮点进行重新提炼,并按项目质量进行初步筛选,同时,对于优质的项目资源,还会定向推荐给合适的投资人,并组织双方会面。

经过一年多的免费尝试,今年1月7日,36氪再度上线的“36K r+”正是在“36T ree”基础上的改进版。而刘成城也向南都记者透露,今年将会在融资对接服务上尝试收费。

另一方面,根据36氪在2012年报道的489个国内创业项目的统计数据,不少项目在被报道过之后,还会收到外部的合作请求和应聘请求。对此,刘成城也向南都记者表示,36氪将在2013年尝试推出招聘服务。

正是因为有了“专注于互联网创业”这个定位在先,在刘成城的逻辑里,36氪早已脱离了一个科技博客的发展思路,而成为围绕互联网创业者这个特殊人群的全方位服务提供商。“他们需要了解国外的科技资讯,自己的创业公司需要被报道,我们就给他们提供36氪这个媒体平台;需要融资,我们就提供36K r+这个融资平台;以后可能还有招聘平台,等等。”刘成城向南都记者这样表述自己的商业逻辑。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电脑知识

美图欣赏

电脑知识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