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说起杨绛先生,一直有一个概念——钱钟书先生的夫人。一直到后来,才发现这样说杨绛先生十分不妥,每个人都自成大家的。
《我们仨》一书,是杨绛先生在女儿钱瑗(小名圆圆)和丈夫钱钟书先生都离去后,出的书。书中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们俩都老了”,讲述了杨绛做了个梦,梦中独自一人,钱钟书自顾离去,得了一个埋怨。
第二部分是“我们仨失散了”,这仍旧是一个梦,杨绛的梦。初初读来,有种不解之感,本来是在叙家常的时候,钟书与女儿圆圆打闹,忽接到电话,要求钟书去某地开会,必须去,直接将其开车接走了,之后一直没有得到消息。两天后,圆圆接到了个电话,需要去某个地方(古驿道)办理手续,带上钱、存单等物件,至此才得知钟书一行的情况。去外地开会,各种交通方式都可以,任人选择,钟书选择了船。在圆圆的奔波下,杨绛终于见到了钟书。杨绛住在客栈,钟书住在船上。所处的地方有很多要求,不能开口询问,只能遵守。白天杨绛到船上陪钟书,日落时回到客栈,所住的客栈和行李与船行的情况而调整,周末圆圆过来陪着他们(由于钟书先生与杨绛先生都已年迈,身体都不是特别好,而圆圆并未退休,还需代课)。圆圆不在的时候,杨绛晚上就会化成一个梦,来到圆圆的所在,看她做了什么,白天就会将这些事情告诉钟书。圆圆病了,钟书的身体也时好时坏。通过杨绛的梦,我们知道了圆圆病的情况,很多同学、朋友都来看她。但是圆圆还是在睡梦中去了,随后钟书也离开了,一阵旋风将杨绛吹落到三里河的家中,家却不复是家,变成了杨绛一人的客栈。此时,终于明白,原来钟书先生与女人均已离世,所有的一切只不过是杨绛先生的一个梦。告诉我们,家为何为家,因为所有的家人都在;而没有家人的家,只是一个客栈罢了。
第三部分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整本书的一个重点,大部分笔墨落于此,着重描述了钟书与杨绛从出国留学一直到钟书故去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进展,娓娓道来。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夫妇伉俪,青年时留学英国法国(女儿钱瑗,小名圆圆,在英国出生),在国内处于恶劣环境下,学成后毅然归国。回到上海后,因钟书先去西南联大任职后又在多地任职,两人大多分居两地。后上海沦陷,生活物资紧缺,且住处难寻,为了生活,杨绛做了富二代的家庭教师,钟书接受了岳父在某个学校的几个小时教职,为了生存在工作。住处的话,不是与钱家挤住在一起,就是住到杨家。虽说生活艰苦,但是有滋有味。特别是圆圆慢慢长大了,特招人喜爱,像个小大人,特别爱读书,性格像是吸取了父母的精华,用现在的话说,特别靠谱,所以才赢得了很多朋友。相信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熟悉的,然后再熟悉的就是改革开放了,中间的一大段时间非常艰苦,也很少有印象。但是通过杨绛先生的笔触,好似我们一起经历过抗日战争,又渡过了解放战争,参加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各类运动、三年饥荒、文化大革命等等,艰苦的岁月都变成了一笔而过的事情,留下来的是,在遇到困难时,很多人的帮助,住处不好时,有人专门腾出来;钟书先生生病时,圆圆学校的司机热心送到医院;住在一间办公室时,外文所的小朋友们的爱护等等,相信这都是因为二人或者还有圆圆的人品得来。钟书是一个专心做学问的人,能不带官职就不带官职,做好自己的本分,而杨绛随为了陪钟书出国而中断了清华的学业,后又没有经历过所谓的系统的教育,很多时候只是编外的参与,恰巧正是这样的情况,作为一名经历过旧社会的知识分子,还是留过洋,吃过洋墨水的二人,可以按照内心在工作,还可以在工作之余不停的“探险”,从国外到国内,从上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这是乐趣,生活唯此而已。
钱瑗女士,生于国外,成长于国内艰苦环境下,爱读书,爱教学生,做了一辈子的教师。在家中,摇身一变,会有几重身份。有时,是妈妈的姐姐,照顾妈妈;有时,是爸爸的好哥们;有时,像是妈妈,照顾爸爸妈妈;有时又像小妹妹,可以陪伴左右;有时,是最好的学生,独坐一偶,读书。可惜,最早离开了“我们仨”。就像杨绛先生所书,“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是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
整本书,第二部分是最难懂的,可是在看过第三部分,瞬间想哭。原是我们仨,最终只剩了独自一人,只有梦中才能相聚。想起在上海的那段日子,居无定所,很狭小的房间,可是我们仨都在,就是幸福。而搬到三里河后,更多的是周末圆圆才会过来,只有钟书相伴,慢慢地,圆圆离开了,钟书离开了,我们仨剩下了一个人,家变成了客栈。
世间有亲情、友情、爱情,细细想来,唯有亲情是无私无求的,从小到大,孩子都是父母的宝,无论长到多大,父母都是担忧;而当父母渐渐年迈,开始像孩子发展,当年的孩子已经成人,开始照顾父母。无论身在何方,当你悲伤难过的时候,惦记的还是那个自己长大的家,有父母,有自己,有兄弟姐妹,唯愿尔。
引用《我们仨》一书的结尾: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PS:杨绛先生已于2016年5月25日故去,终成我们仨。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