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荒凉的郊原上,血色的残阳慢慢的落在地平线上。一条长长的古道向远方蜿蜒着。
一位天涯漂泊者,骑着一头瘦弱的老马,迎着凌厉的西风,踽踽独行着。
山路两旁,几株枝干斑驳的老树,被枯藤一圈一圈的缠绕着。树上的寒鸦凄厉的呱噪,又是归巢的时候了。望着眼前这些凄凉的景象,使他想起了远方那有着小桥流水的家.......
路,无尽的延伸着,他的思绪也像这夕阳一样黯淡,他的愁也像枯藤一样缠绕在心上。
这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所展示的意境。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刻画出一幅凄美的天涯倦旅图。这是一首很有名气的散曲小令,几百年来,许多人赞赏它,前人论曲,也大多是推崇这首小令。可能认为它写的是真情实景,毫无雕饰,把秋天的荒凉和漂泊者孤独的心境结合在一起,更加渲染了漂泊者所处的凄凉的意境。而更多的人赞赏它的是这首小令的形式上,共通之处就是认为作者把许多鲜明的、分散的自然景物,做了精巧无比的编织,使之成为一幅郊原倦旅图画。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小令定格》中说此曲为“秋思之祖”,王国维说它纯是“天籁”,后人也认为当之无愧。元曲中写《天净沙》的小令很多,其中大多是是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不同的意境,但真正能做到情景交融,又具有穿透力的,能引起共鸣的恐怕也只有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了。也许天净沙小令就是这样一种写法吧,其中的例子很多,例如: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台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是元代白朴的《天净沙·春》。
“江亭远树残霞,淡烟芳草平沙,绿杨阴中系马。夕阳西下,水村山郭人家。”这是元代吴西逸的《天净沙·闲题》。
以上两例也是把许多景物编织在一起,白朴的《天净沙·春》写了十三样景物,有山、日、阑干,楼台、帘栊、杨、柳、秋千、莺、燕、小桥、流水,有动有静的景物组合成一幅春天的美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围绕在楼台下的杨柳秋千和啼莺燕舞的美景。吴西逸的《天净沙·闲题》写了十二样景物,有江亭、树、霞、淡烟、草、沙、杨、马、夕阳、水、山、人家,也是有动有静的组合。看题目就知道似是闲来无事,信笔拈来的景物组合。这两首小令虽不失为朗朗上口的小令,带给我们的也是不同的心境,白朴的轻柔暖意,使人如沐春风。吴西逸的闲适安逸,使人舒缓放松。我们再来看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这首小令描写了十一样景物,有藤、树、鸦、小桥、流水、村庄,古道、西风、马、夕阳、漂泊者,他写的这首小令虽然比白朴和吴西逸少了一两种景物,但是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他们谁也没有马致远编织的那么精巧、那么好看,原因何在?确切地说,白朴和吴西逸是用“笔”在编织,而马致远是在用“心”编织。虽说少写一两种景物,却也丝毫不影响它的美,这种美,尽管是一种凄凉哀怨的美,但是读来不仅能给人带来共鸣,如临其境,我们的思绪也像是被带到了远方,仿佛眼前浮现的那些景物就在身边,而那个孤独的断肠人就是我们自己。
尽管几百年来,人们交口称赞它,但是却没有人对这首小令本身做过令人信服的解释,人们总是把小令中所写的景物都视为实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衬景,都是为天涯漂泊者眼中的所见,这是令人怀疑的,既然眼前出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这些都是凄凉的晚景,又怎么会有小桥、流水、人家呢?提起“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话,我们就会想到烟雨江南的景色,那该是芳草凄凄,烟雨濛濛的美景,不可能同时出现在漂泊者的眼中,既然能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么,漂泊者还会感到孤独吗?
其实,我觉得“枯藤老树昏鸦”是漂泊者眼中的实景,“小桥流水人家”是眼中虚景,是漂泊者看到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些凄凉的景象,才想起远方那有着小桥流水的家乡。一实一虚,相映成趣,眼前枯败、荒凉、空旷的环境,和寒鸦归巢对旅人的感情的撩拔,使旅人很自然的忆起那有着小桥、流水的家的可爱,突出了一个“思”字,但道路漫长,可想而不可即,又突出了一个“愁”字,这就是这首小令的宗旨所在,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把旅人的思绪全部织进景中,情和景的交融,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
再有,我觉得这首小令是有寄托的,它不是纯客观的描绘一幅天涯羁旅的图画,而是把作者对人生,社会许多体验和感触融进每一个字中,这也许与马致远的人生经历有关,马致远年轻的时候热衷功名,但是由于元代的社会政治原因,因而未能如愿,他一生郁郁不得志,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穷困潦倒。从而用笔去抒发他对社会政治的不满,对自己理想的幻灭,寄托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于是,就在旅途中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小令。
马致远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杂剧、散曲、小令。他与白朴、关汉卿、郑光祖,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代表作《汉宫秋》,属于元代四大悲剧之一,取材于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我们都知道这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而小令《天净沙·秋思》也写的那么凄凉哀怨,这就不难看出马致远的人生态度,他的作品所表达的只是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的情绪。
在散曲的小令中,描写秋天的也有很多,其中还有白朴也写过《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当我们读这首小令的时候,怎么看都没有一点凄凉的心绪,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他只写景,而没有写人。没有人就没有“思”,没有“思”就没有“愁”,没有“愁”就不会有悲凉的意境,单看这首小令中写出的五种颜色:青、绿、白、红、黄,就没有那么多伤秋的心绪,反而会觉得是写秋天的美。但让我们念念不忘的还是马致远的这首小令。他把秋天的荒凉景象融合了他的哀怨惆怅的心绪里,才写出了这样一首情真意切的小令。给我们的感受就是凄凉中带着惆怅,哀怨中掺杂着无奈,无奈中又有期盼。他所期盼的就是在仕途上得以如愿,实现自己的抱负。哪怕只能过上安稳的日子,也是一种美好的向往。
我们先不去看马致远的寄托和向往是什么,只看这首小令的表面,适逢秋天,西风瑟瑟,老树枯藤的衰败,加之寒鸦呱噪的声音,这些凄凉的景象无疑使作者的心情更加伤感了,他把眼前的实景和心中的虚景结合在一起,编织了一幅荒原羁旅图。或许他当时就是独自骑着瘦马,在尘沙飞扬的古道上,看到的便是秋天的苍凉景色。天色渐晚,寒鸦要归巢了,可是前方还有那么漫长的路,不知道何时才能走到尽头,想想自己的遭遇,不禁潸然泪下,想起了远方的温暖的家,那里有小桥流水,那里有妻子儿女在等着他团聚。还有就是那头瘦马,作者不是写老马,而是写瘦马,着一“瘦”字,更加突出了马的形象特点,我们眼前立刻显现出一头瘦骨嶙峋,老态龙钟的马,这就更加渲染了凄凉的意境。可以说,马致远的秋思每一个字都蕴含了他所处的境地,不仅仅是秋天的凄凉,景物的描写,而是用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精心的编织着这幅秋思图。
同一首作品,每个人解读的角度不同,观点也不尽相同,这就有了不同的赏析结果。我认为无论从哪个方面理解,都是以作者的原作字面上去解读,从而在去理解他的作品意境,他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在解读的过程中,便是以自己的观点去看问题,这首小令也许在所有人眼里,所描写的都是作者眼中的实景,但在我的眼里,就是一实一虚,实虚相结合的手法来描绘这首小令的。但是不管是实,是虚,都丝毫不影响作这首小令的美。它美在意境,美在凝练,美在精巧。
诗词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无论作何解释,都是“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者读之为政。”了。这是历史留下的空间,我们又何必用猜测去填实它呢!
无论怎么解释这首小令的景物是实还是虚,我们都知道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却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它带给后世人们的是无尽的遐想,无尽的思绪,他的愁绪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喜欢这首小令的人们。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