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的故事-典故

时间:2017-03-07 14:17:04 

[标签:成语]-语言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学习知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原文】

秦之围邯郸,赵使(1)平原君(2)求救,合从(3)于楚(4),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5)。平原君曰:“使(6)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7)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8),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9)者,前,自赞(10)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1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11)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12),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注解】

(1)使:命令、派遣。

(2)平原君:赵胜(?~西元前351),战国赵武灵王的儿子。封于平原,故

称为平原君。喜宾客,食客多至数千人,为战国当时有名的四公子之一,

亦为赵之名相。

(3)合从:战国时苏秦倡导联合楚、齐、燕、韩、赵、魏六国,共同抵抗秦国

的政策。因六国地处南北,故名“合从”。从,音“纵”。

(4)楚:国名。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春秋时称王,为战国七雄之一。领有今湖

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后为秦所灭。

(5)偕:共同、一起。

(6)使:假设、如果。

(7)歃血:古代盟誓时,用牲血涂在嘴边,表示守信不悔。歃,音“煞”。

(8)索:探求、搜寻。

(9)毛遂:战国时赵国人,生卒年不详。为平原君门下食客,初无表现,后自

荐随平原君至楚,与楚王定约立功。

(10)自赞:自荐。

(11)蚤:通“早”。

(12)颖脱而出:锥处囊中,尖端必冒脱而出。比喻显露才能而超越众人。

【故事阐述】

战国时代,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包围了赵都邯郸,情况十分危急,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请求援救。平原君打算跟门下有勇有谋、文武兼备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楚国。

平原君说:“假如能经由谈判而成功,那是最好的。如果谈判不成,那么也要在楚王华丽的宫廷订下盟约,一定要确立合纵之盟才回国。我不必向外寻找这样的人才,就在我的门下食客中挑选就够了。”最后他只选出十九个人,剩下的都不符合条件,没办法找齐二十个人。

这时,有一个名叫毛遂的人,主动走到平原君面前自我推荐说:“我听说您要到楚国去订下合纵的盟约,并且打算和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不需要向外寻找人才。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您就拿我来充数,让我一起跟去吧。”

平原君问:“你在我门下多久了?”毛遂回答:“三年了。”平原君说:“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放在袋子里的锥子一样,立刻就会显露出锋利的锥尖。而你在我门下三年了,我却没听说过你有什么表现,你还是留下吧1

毛遂说:“我现在自我推荐,就是请求你把我放進袋子里,如果早点有这样的机会,那我就不只是露出锥尖而已,而是早就显露出才能,锋芒毕露了1平原君觉得毛遂说得有道理,就答应让他一同前往。

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会谈,从早上到中午,都还没有结果。毛遂于是持剑走到楚王面前,极力说明赵、楚联合抗秦的利害关系。楚王终于被说服,答应赵国愿意出兵援救。于是两国当场歃血为盟,誓守联合抗秦的盟约。

毛遂这次不仅帮平原君完成任务,也为国家立下了功劳,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平原君因此待他为上宾。

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毛遂自荐”这个成语,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

【讨论】

(1)为什么毛遂他要极力的推荐自己呢?

(2)怎样做才能适当的表达“毛遂自荐”,而又不会让人感觉骄傲自大呢?

【造句练习】

例:老师就是欣赏你毛遂自荐的勇气,才会让你当班长。

例:这个地方我很熟,就容我毛遂自荐,当大家的导游。

【相似成语】

自告奋勇;自我推荐

【课后时间】

请分享你曾经所做过“毛遂自荐”的事。

毛遂自荐的故事-典故对你有帮助吗?还需要成语故事的话,欢迎进入成语故事栏目哦。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成语故事

美图欣赏

成语故事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