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时间:2016-11-09 12:58:34 

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看了高老师在课上给我们放映的《客从何处来》纪录片,虽然这是第一次看,但这种电视节目的表现手法深深吸引了我。在我的理解中这是央视做得非常创新的一档节目,以严肃的历史背景和明星结合起来,为观众带来严肃中带着流行元素的观赏效果。先利用明星自带的话题性来吸引大众的眼球,紧接引发观众对家族历史、国家历史、民族历史的深思。非常聪明的一条制作策划路线,用传播学的话来说:用热媒介带动冷媒介,冷媒介丰富热媒介。

在这档节目中,我们看到的那些熟悉的电影明星、歌唱明星、电视明星等。这些熟悉的面孔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感觉。平常较多展示娱乐性一面的他们在这里呈现的是一种朴素、严肃的感觉。明星多为淡妆素裹,头发梳成干净利落的样子。印象较为深刻的是萧敬腾,演唱会的他歇斯底里,光鲜亮丽,造型夺目。而在这《客》里却一袭白衬衣,黑颜色的短头发,仿佛是曾经那个叛逆的少年浪子回头,变成一个阳光干净的好孙子,回来寻根,向他的阿嫲表达自己的忏悔。

寻根寻找的是一种对过去的缅怀,对历史的致敬。中国老话说:做人不能忘本。这个“本”我想就是所谓的“根”。不说远的,就说说大家还能记得自己太爷爷太奶奶、爷爷奶奶辈的人长相;能叫得出他们的名字吗?知道我们家乡经历过哪些历史更迭吗?如今很多年轻人外出打拼,争夺一二线城市的立足之地,不断往前走,却忘记回头看。一个人有根才会有归属感,在朝前走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回头看,否则就像断线风筝,漂泊无依,虽飞得高飞得远,却在当你想停靠的时候,却不知自己身在何方,该回归何处?

身为普通人的我们,没有电视节目制作那样强大的队伍,没有完备现成的资源。如果想要寻根从现实因素考量的确困难重重。(题外话:或许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对自己心灵的寻根也未尝不可。也是一场说走就走的心灵旅途。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去?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社会是小个体组成的,每个人都是一部分,少了任何人历史都不会完整。因此即使我们不是明星,不是什么非常厉害众所周知的公众人物,我们也有去寻找我们的朔源,我们祖辈的生存状态的价值。毕竟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不只是英雄创造的”是有道理的。

我们可以从家中的旧相片找起,问问父母和尚在的老人们,听听他们是如何说过去的事情,记录下不同时间段的事情,在时间轴上从近代往过去延伸推移。发动家里所有的亲戚资源来做,一个个一家家拜访过去,记录下有用的信息资料,将有价值的线索或物件尽量带走,实在无法带走也可以拍照或录音存档。另一边要去查宗族谱,找离自己最近的储蓄所,一步一步接近相关人物,那些和自己宗族人氏一同经历过那些年代的人,这一步是很艰辛的,因为很多人已经过世。那么也尽量找到他们的后代,询问是否有从他们的祖辈口口相传得到有价值与自己宗族有关的信息。还要请教一些本地区历史研究学者,将自己整理搜集到的信息结合他们专业的分析研究,可以省很多力气。总之这个过程无比艰辛,耗费的人力物力是可观的。

如果我来拍一部十分钟的寻根故事的微型纪录片,我会选取身边一个家世背景稍微有些曲折,比较有故事性有话题的人来拍。这当然少不了前期的踩点采访,选出一些备选人,逐一分析。在拍的过程中在开头先放置一小段她现在的生活状态,选在车水马龙的都市霓虹灯中,拍他的背影,配上画外音打上字幕:我从哪里来?紧接镜头慢慢切入他匆匆走动的脚步,在田间小路,低檐旧房中穿梭,挨家挨户敲门询问的片段剪辑在一起。选取其中一段有意思有韵味的镜头全程拍摄下来,尽量用长镜头拍,巩固住纪录片的真实性。另外用一些翻老照片手指停顿的动作,真情流露的眼神等拍特写填充片子,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这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情绪。结尾部分我依然会回到开头的霓虹灯里,这次是主人公步伐坚定地往前走,慢慢消失在闪烁里。寓意着当我们回顾历史,回首过去,尝试去理解那段岁月,找寻我们的亲人前辈们之后,我们将会更加坚定地向前走,用更饱满的信心和向往,过好未来的日子。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观后感

美图欣赏

观后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