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讲座观后感——陶艺教学模式
其一,导入。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导入陶艺的发展历史、学生喜闻乐见的事,让他们从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如优雅的茶壶、千变万化的鞋子、造型奇特的建筑……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物品,经过艺术家的巧手,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品。人们只要留心身边的一景一物,用发现的眼光捕捉生活的奇妙变化,用想象的思维追逐未来生活的流光溢彩,那么自己就成了那位改变生活、创造新生活的魔术师。教师也可以借助实物进行导入,实物导入能够充分体现直观性,极具吸引力。导入这一教学环节不但可以令学生熟悉陶艺的艺术风格,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创作陶艺的欲望。联系教学实际情况,条件允许的学校教师可以制作课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创造价值的画面,积极调动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大胆创新,就会发现无限的创意在学生的指间肆意地流淌,一件件稚嫩的、富有童趣的、独一无二的儿童陶艺作品呈现在自己的眼前。
其二,示范。通过示范环节强调陶艺的工具性,将陶艺的表现技巧与审美感悟融为一体,让学生对陶艺家族成员有一定的认识并了解其功能,然后掌握使用拍泥板、盘泥条、拉坯、综合成形等制陶的基本技能,为后面的陶艺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石出。
其三,欣赏。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向大师学习,注重人文性,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感受相关的人文艺术。如,和学生一起感受神秘的面具艺术;“唤醒”沉睡千年的兵马俑;探寻烙印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文明足迹……最后让学生用巧手记录下自己的童年生活,再现成长趣事。
其四,创作。陶艺创作是主观的、动态的、扩展的、想象的和多向的模式,陶艺既有平面的、立体的,又有具象的、抽象的,也有综合的、多元材质合成的……它是集绘画、色彩、雕塑造型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不能用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曾经指出:“教师的目标是激发更多的思想,扩大参照框架,以便使儿童的经验变得更精确、复杂。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向他们提供更多的仔细观察的机会,并能用发展新观念和观察能力的方式启发他们,而只用一种机械的方式指导他们是达不到目的的。”他的观点表明了用单一的美术教学形式是达不到教学目标的,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陶艺创作之门,如走进动物世界,感受瑰丽多彩的海洋世界,探索神奇迷离的恐龙时代,听听动物的呐喊,运用学会的制陶基本方法,生动有趣地再现这些人类的朋友,唤醒更多人的关爱行动,让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