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影评观后感

时间:2016-12-20 00:12:46 

她的故事太沉重

——看《黄金时代》

1.

有一位奇异的女子。一生坎坷,命运多舛,年仅三十一岁就走完了她的人生之旅。不过,她却写下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有的还是传世之作。同时,她也在男女感情上遭遇了一连串的悲伤。她的命很苦,她的故事太沉重。她就是萧红。

香港名导许鞍华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她的夙愿,将萧红的一生搬上了银幕,并为之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黄金时代》。这是一部三个小时的大片,是在年前公映的。由于题材的醒目,这部片子未演先轰动,人们对它充满了期待。

影片不仅时间长,规模也很宏大,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文学界的众多人物,均以角色的身份出现在影片里,并且是通过他们的讲述将萧红的故事勾勒了出来。也就是说这部片子用的是纪录片的手法,去完成了一部故事片的剧情。这种尝试虽然新颖,但是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的。不幸的是,这部电影就没有能够逃出这个自我设置的陷阱。

因此,这部影片在交代故事上,貌似很公允,很客观,也很全面,但是却在人物刻画上就差强人意了。对于一部故事片而言,这个缺失就是至关重要的了。萧红,影片的灵魂人物,但是编导却没有把她内心的世界,能够用艺术的手段加以挖掘和表现出来,而仅仅是满足于通过他人,或者是她自己的口说,来完成对这个人物的刻画。

因而,观众看到的萧红是很苍白的,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层次上的。看不出她身躯里有血液在流淌,大脑里有思想在活跃。在她的身上,更没有看到有鲜活的人格魅力。她成了一个道具,或者就是一个大配角儿,她的出现只是在画面上补充众人对她的述说,或者是用来证明人们对她的解读。这样的人物,只能游离于观众之外,距离观众太远,无法走进观众的心里。

而且,那些以知情者身份出现的众多人物,也让观众在时空上产生了严重错觉。当时左翼作家,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早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就作古了。影片让这些人现身说事儿,好像他们现在还活着似的。这个观众的感觉造成了很大的混乱,甚至更会以为这部片子是拍摄于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而不是今天。

2.

最不能让人接受的是,影片一开始就把萧红摆了出来,由她自己来向观众做介绍,她是谁,叫什么名字。生于何方,何时。又卒于何年,何月,何时,何地。这哪里是艺术片,故事片,分明就像是一部广告片了。或者说,更像是一部类似于聊斋故事的鬼片了。

一个已经过世了六十几年的名人,突然又出现在银幕上向观众微笑着打招呼,这个玩笑开得太大了,也太恐怖了,更让人太恶心了,一时间都会让人以为银幕上出现鬼了。这种低劣的噱头,简直就是对萧红的一种冒犯与亵渎,太不严肃,太不伦不类了,已经超越了人们可以接受的底线。

正是这个令人倒胃的开场白,让很多人立时就对这部影片失去了兴趣。这不是一部严肃创作该有的失误,是编导太小看观众了。

其实,这个设计完全可以用字幕,再佐以旁白来完成。既可以导入故事,又让人有庄严肃穆之感,也是对萧红其人一种最好的礼敬方式。

3.

除了上述所说的,影片还有一个处理不当之处,就是对萧红的感情生活描述得太不厌其烦了,而且都是用了近乎于白描的方式来表现的,可是对于深层的情形又语焉不详,往往都是萧红从来没有披露过,或者是不为外人道做为借口,就不了了之了。

这样做的结果,让观众很容易就认为萧红的一生就是不断地与人同居,不断地怀孕生孩子,生下了孩子又不要,还不断地被人甩掉,没有一段感情能够幸福到底,总是在泪水与痛苦中不断地重蹈覆辙。

因此很多人看了这部影片后,对萧红的印象很不好。对其出言不逊的人不少,有的人甚至用裱子和荡妇的字眼来污辱她。其实,萧红在感情上还是很专一的,即便就是早期的那两个男人,她也是真心实意地同他们在一起的。尤其是汪恩甲不辞而别后,萧红还是相信他一定会回来的。

萧红先后有过四段感情,在每段感情中,她对当时爱着的那个人都没有任何不忠的行为,因此对于她所委身的男人来说,她是无可指责的。她唯一的过错,就是她太看重男人,太需要同一个男人生活在一起了,也就是说她不是一个能够或者愿意过独立生活的人。她前脚宣布永远离开萧军,后脚就匆匆地与端木蕻良大张旗鼓地结婚了。

为此,文艺评论家胡风说,作为女人,你在精神上受到了屈辱,你有权力这样做(指毅然与萧军分手)。作为友人,我们也为你能摆脱精神上的痛苦而感到高兴!但是何必这么急呢?(指与端木蕻良马上就举行婚礼了),冷静一下不好吗?影片中,萧红听到胡风的话没有表态,只是勉强地笑了笑。

但是在随后而来的婚礼上,当着众人的面,萧红主动地,也是间接地回答了胡风的关心。萧红是这样陈述的:掏肝掏肺地说,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历史。是我在决定同三郎(萧军)永远分开的时候才发现端木蕻良的。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我只想过正常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相互谅解,爱护,体贴。

可悲的是,即便是这么低调的要求,上天也没有满足她,一次也没有让她能够从一而终。在她离世的最后时日,她曾主动地向守候在她病榻前的文学青年罗宾基说道:我和萧军的分开是一个问题的结束,和端木蕻良又是另一个问题的开始。也许每一个人都是隐姓埋名的人,他们的真面目都不曾被人知道。

其实,萧红与端木蕻良能够结合也是具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础的,因为萧红发现了端木蕻良是一个很有学识的人,而且让萧红很放心的是,端木蕻良在政治上跟萧红一样,也是一个没有什么追求的人。这让萧红很有安全感。而且,与萧军不同,端木蕻良很崇拜萧红的才华。

所以萧红在同端木蕻良一起生活的那段时间,也是萧红创作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那个时期,萧红写出了《呼兰河传》,还有《小城三月》和《马伯乐》。要不是萧红生不逢时,遇到了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她同端木蕻良的婚姻还会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中,她更不会因为染上了肺结核,又遇到了庸医,过早地就结束了生命。

4.

隔日,当罗宾基问她为什么能够跟端木蕻良在一起生活了三四年?她又说:筋骨若是痛得厉害了,皮肤流点血也就麻木不觉了。我们(指端木蕻良与她)不能共患难。接着又说道:我在四川的时候,曾经想到过萧军。如果我拍一封电报给他,请他来接我,他一定会来接我的。

更早些日子,在西安时,萧红就对诗人蒋锡金说过:我爱萧军,今天还爱(那时因为志向不同,萧军已经去了外地)。他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我们在患难中一起挣扎过。但是作为他的妻子,则是太辛苦了。

可见,萧红所嫁的这两个男人虽然都是同道中人,但最终还是因为失去了共同语言,而倍受折磨了。所以萧红的悲哀不仅仅是她需要一个爱她的男人,还是因为她太有才了,对文学太执着了,也是太特立独行了。

在她的圈子里,几乎没有人是不愿意去延安的,为此丁玲和胡风都曾分别关注过她为什么不去延安?她的回答都是:我就是一个无党派人士,对政治不了解,也外行。而且也无所求,唯一的要求就是有个安定的环境,好好写作。可见萧红是把写作当作事业来做的人,显然与其他友人不一样。

萧军当初爱上她,是因为看到她有才华,可是一旦发现众人都认为,萧红在文学上的成就高过他自己后,他就不是滋味了。本来就是文人相轻,大男子主义又格外严重的萧军,自然更是很难接受这个事实。于是他不仅常常给萧红泼冷水,讥笑她。他还在感情上背叛她,并且常常对萧红拳脚相加,暴力相向。

最重要的是,在面对未来,应当何去何从时,萧军根本就不考虑萧红的想法和愿望,这也促使萧红下决心与他分手的主要原因。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作为一个才女本身就是一种不祥之兆,如果再像萧红那样的有过人的天赋与才华,就是更大的不幸了。所以,还是鲁迅的夫人许广平说得一针见血。她说:萧红先生文章上相当英武,但在处理问题时,感情胜过理智。她最后还说了一句话,是为萧红打了一个圆场:也许女人都是如此。

显然女人并不都是如此,丁玲就不是。丁玲对萧红的评价是:少于世故,显得稚嫩与软弱。萧红自己也认为,她跟丁玲是两个不同类型的人,丁玲对政治的追求和热情,她复制不了。

5.

是的,萧红就是萧红。当她听到端木蕻良说:萧军说你的写作没有气魄,其实我觉得你的《生死场》写得很豪迈。比他的《八月的乡村》成就高。你的作品更接近文学的本质,你比他有文学成就。

萧红是这样接下话茬的:他们认为我的小说不行,无非是我没有按着他们的写法来写。但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就该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端木蕻良的话并没有言过其实,胡风就曾当着萧红和众人的面,语重心长地向萧军说过:在创作上萧红比你高。萧红写的人物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活生生的。人物的是悲是喜,我们都能感同身受,好像就活在我们身边一样。

又说:你呢(指萧军),写得比她深刻。但是可以看出来,你完全是凭着自己的刻苦和努力来达到艺术的高峰。萧红是靠着自己的感受,还有天才的创作,这一点是很难得的。

所以,还没有见到萧红时,许广平就被萧红的才情深深地折服了。她在读她的小说时,就情不自禁地感慨道:她怎么会这样写饥寒和贫穷?饥寒和贫穷谁不晓得呢?可没人像她写得这么触目惊心!

6.

影片的结尾处比开头时好很多,从叙事角度来说,对于文学上的话题介入得更多了。这时影片中出现的那些左翼作家,终于能够就萧红的文学成就来表述他们的想法和看法了。

他们分别说的是;一九四一年,萧红正在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其他作家大都在写战时报导文学,比如短文,戏剧,或者抗战小说。《呼兰河传》不合当时抗战民众的要求。

但是,几十年光阴无情地流逝过去,当我们远离了满目疮痍的战乱的中国,人们忽然发现,萧红的《呼兰河传》像一朵不死的花朵,深藏在历史深处。

这就是萧红,她的作品是能够经受住时间的磨砺的。在文学上,他深受鲁迅的自由主义立场的影响,她认为作家是属于全人类的,作家的写作永远是对着人类的良知与真实的。所以她的作品能够长存。

7.

电影结束前是萧红的画外音,说的是《呼兰河传》里的句子: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花园里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花开了就像苏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上了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是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样就怎样,都是自由的。黄瓜愿意结一个果,就结一个果。若都不愿意,就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是这个样子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了自然的结果。把一个个,默默的,一声不响地,就拖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这两段话,尤其是后一段话,不幸也成了她的人生写照。萧红的文学生命刚开始了第十个年头,就被人世间的风霜雨雪拖着离开了这个世界。

8.

影片中的人物塑造得最好的是许广平和萧红的祖父。萧红的祖父是一个慈祥的老人,告诉孙女快长吧,长大了就好了。因为母亲死得早,萧红得到的家庭温暖都是来自于祖父,而不是父亲。这也是后来萧红为什么要执意从家里出走,在外面再难也不回家的原因。

许广平不仅是鲁迅的夫人,还是鲁迅的助手,不仅在生活上服侍鲁迅,在迎来送往的应酬上更是为鲁迅独挡了一面。影片中的许广平知性,大气,庄重,质朴,给人的感觉非常好。鲁迅有这么好的内贤助,不仅是鲁迅的大幸,也是当时左翼文坛上的幸事。当然这也是实力派演员丁嘉莉演得好,她的眼神,她的气质,都让她塑造的许广平令人难忘。

鲁迅作为角色出现是这部片子的一大看点。影片中的鲁迅还是中规中矩,不仅形似,也有神韵的。特别是那些投枪式话语由鲁迅口里说出来的时候,还是让人感到很亲切,也很震撼。这也是王志文的功劳,王志文的鲁迅令人印象深刻。

由于剧本就是一个半成品,所以萧红这个人物的艺术效果也大受影响。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不是汤唯来演,恐怕效果还会更糟。汤唯还是没有让萧红这个人物太难堪,还是把角色支撑了起来。虽然很吃力,但是在电影的后半部分,特别是接近尾声时,萧红这个人物还是有了一点渐入佳境的感觉。

不管怎样,还是要感谢许鞍华,她把萧红从历史中请了出来,让今天的人在缅怀她的时候,也对她的身世有了更多的了解。她的人生只有在童年时,在祖父的身边时,才是快乐的。后来长大了,却没有好起来,反而还充满了痛苦和屈辱。所幸的是她有她的世界,她活在文学创作的世界里。在她的那个世界里,她勤奋耕耘,硕果累累,所以她又是一个幸运的人,一个有所建树的人,虽然她的人生很艰难,她的故事很沉重。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观后感

美图欣赏

观后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