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儿回家观后感

时间:2017-01-03 00:26:07 

 文/何天平

抗战剧与都市剧的二重奏,似乎让眼下的国产电视剧陷入了单调的格局中。作为一部极富现实意义的作品,5月31日献礼“六·一”于山东卫视首播的《宝贝儿回家》,算是近期荧屏一次颇有新意的题材探索。

《宝贝儿回家》取材自秦艳友、张宝艳夫妇自费创办公益寻人网站“宝贝回家[微博]寻子网”的真实事件,以陶红[微博]、董勇演绎的“寻子父母”找寻丢失的孩子为主线,还原了孩子被拐卖后一个家庭的破碎与苦痛,以及寻找孩子的千般艰辛、万般绝望。它以一个失子家庭为窗口,透视着中国社会对“打拐”的审视与呼唤。

《宝贝儿回家》看似寻常的人物设定、故事背景,却因为“打拐”的现实映射让作品变得格外揪心与抓人。一贯以“亲和大姐”与“铮铮硬汉”亮相影视剧的陶红、董勇,一改往日荧屏形象,在剧中饰演一双苦苦寻子而不得的苦难夫妻。丈夫启明在水族馆里无意中丢失了四岁的儿子琪琪,妻子小曼绝望又坚定地踏上漫漫寻子之路。过程中,夫妻俩创办了“宝贝儿回家网”,通过网站帮助被拐卖的儿童回家。

以往的诸多国产电视剧,很大的弊病在于沉溺于理想的人、情、事中难以自拔,更难以触发观众的情感共鸣。题材与内容的浮躁,大多让人观后即忘。而电视在社会文化传播中的“涵化功能”,恰恰说明了电视对人的塑造作用是极为深刻的。《宝贝儿回家》的“公益性”难能可贵,但其现实价值远不只体现在题材的现实性上。《宝贝儿回家》在每一集片尾都会有一段真实的寻亲信息。剧组在拍摄过程中接待了诸多打拐志愿组织,拍摄了48个家庭的寻子信息,这期间也确实有离家十年的孩子被找到。承载着“公益”与“亲情”两大砝码的剧集,平视了“打拐”这一日趋显著的中国社会问题,让作品在讲故事的同时,更多的作为一个容器,装下社会寄托和期待,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这一社会群体。这样的作品,贵在真实自然,不刻意煽情催泪,人性中的悲天悯人能够涓涓流淌,撼动人心。

显而易见,《宝贝儿回家》是具备一定现实重量的。看似还原一个失子的普通家庭,其实是在刻画所有寻子家庭的苦楚与艰辛。相较于过往的电视剧作品,《宝贝儿回家》对于演员的要求更高。剧中小曼的挣扎与绝望,启明的无助与痛苦,都需要在整体表现上更具冲击力,并及时捕捉到情感爆发点。小曼的饰演者陶红曾表示:“我一天要哭好几场戏,直到杀青都仍然笼罩在丢孩子的阴影中,甚至引发了身体的不适。”也正因为如此,《宝贝儿回家》的情感传达十分到位,甚至会让你觉得这个家庭好似就在自己身边。

《宝贝儿回家》作为一个故事,感人;作为一个容器,帮助了社会中寻子家庭这个群体。当然,从电视剧制作来看,它并非尽善尽美。作品整体的呈现风格就显得十分老派,无论是叙事推展或者画面剪辑,都很传统,不够新颖,总让人错觉又回到了十年前的中国电视剧市场。不过,只要内容足够扎实,形式感也都是后话了。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观后感

美图欣赏

观后感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