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与梁启超》观后感
回到家已是深夜子时。我怕我再不记点什么就要忘光了。我一直对康有为很感兴趣,因为他和我的名字很像。呵呵。
这是我第一次看关于“康梁”的舞台作品,确实让我看到了想知道、想看见的内容。对于我而言,康梁反目,在我所了解的历史内容中实在是一种遗憾。 但是政见不合,不代表师徒情谊不存,最终的答案就是……谁也不恨谁。结局虽是康有为出殡,但是却也象征着新时代的开始和一段恩仇的和解。
说说内容吧。一开始梁启超出场就是一个咄咄逼人、恃才傲物的热血青年。每句话都冷嘲热讽,顶得人嗝喽嗝喽的。但是最后被具有先进思想的康有为一席话感化,投身“康党”。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梁启超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他有很强的接收能力,同时也很有才华,最重要的是,他是个明是非、识良莠、知错就改的好同志。当然,我们要给了好同志一个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机会嘛。别笑,对于一个熟读八股文的人来说,接纳了这种颠覆封建价值观的知识,无异于彻底脱胎换骨。梁启超正是一个放得下的人。最后,梁启超单膝跪地拜师,康有为伸开双臂接纳,我在内心伸出也是雀跃地喊着:“在一起~在一起~”
第二幕讲的就是康有为梁启超试图变法,集合了不少人公车上书。当每个人都展开手中的卷轴时,不禁令人想起后汉时期,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情形。了解历史的都知道,此时的政权掌握在皇太后——慈禧——手里。皇帝是个空架子。就像当年被董卓挟持的汉献帝似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有人会提出反对。公车上书,是要改革政策。讨伐董卓,是要匡扶汉室。其实大同小异,毕竟都是对当权者的挑战。无论是慈禧还是董卓,权益被人侵犯,自然不会坐视不管。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慈禧太后,而是皇帝把握朝政,那么他也未必会同意改革。毕竟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的皇帝,是被送上断头台的。
然后?然后慈禧太后就发怒了!(废话)下令追捕“康梁乱党”。谭嗣同没有走,他声称革命是需要流血的。在这里我查到他的几个小特点:
第一,谭嗣同会武功,而且很不错。他与“广东十虎”之一的大刀王五有交往。回顾历史来看,若要让一群志同道合之人劫个法场绝非难事。
第二,谭嗣同懂佛学,他的死,度的是整个“社会”。这是区别他与传统热血青年的重要因素。这是一个境界问题,不是“我很帅,我会名垂青史”这种想法。
第三,舞台上的谭嗣同最后说了句“去留肝胆两昆仑”,是历史上他在《狱中题壁》作的最后诗篇。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我看了一下网上关于最后一句的解释:我走了,留下了我那肝胆相照的两兄弟(康有为和大刀王五)
噗~我先笑会儿。
如果我没弄错的话,这句话要么恢弘大气,合辙押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么,就是谭嗣同把自己比作文武兼优的好汉,原以死唤醒世间的文人和武士。(文人忠肝、武人义胆。)
下一幕就是康梁漂泊海外的故事了。这个地方感觉故事衔接得有点儿快,梁启超一上台就已经剪了辫子,一身西装。也没个过渡,莫说康有为接受不了,康叶葳也接受不了啊。好在不妨碍剧情合理发展。大清灭亡,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康有为沉浸在大清的毁灭当中,对着清王朝的牌位磕头谢罪,但是另一方面,梁启超却能放弃“君主立宪制”接受新的“共和制”思想。这一段康梁二人的政治观点有所碰撞,康有为认为梁启超是“善变者”,梁启超也开始对康有为的政治主张要求改变。
回国后,康梁二人的政治思维出现了更大的分歧。历史上都是这么说的,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复辟帝制。问题来了,康梁分别在报纸上展开舆论攻势,康有为是“反对袁世凯复辟”,而梁启超是“反对任何人复辟” 。就今天的眼光来看,梁启超的观点更加进步。二人的分歧在报纸上登出,有心人肯定也能察觉到曾经的“康梁”似乎意见不太相同了。
再下一幕,便是日本人扶持的伪满洲国成立,康有为被“返聘”了,高兴的不得了,但是这和梁启超的“共和制”观点激烈碰撞。两人终于闹得不愉快,最后梁启超摔了椅子,大喊:“世有康梁 再无康党”。这句话很绝情,似乎康有为和台下观众们都忘记了,一开始梁启超出场就是一个咄咄逼人、恃才傲物的热血青年。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没变过。只是他作为弟子,不能失了礼数,而如今,他又一次彻彻底底地要脱离对老师的信仰,这一次,更痛。
最后一幕是康有为出殡,这对历经37年的师徒关系终于到了头。梁启超要送老师最后一程却被拒绝了,这种情况想想都心疼的慌。 梁启超很无奈,但是他相信自己的做法是无愧于天地,无愧于老师和自己,无愧于心的。P.S.这里插一段,当死了的戊戌六君子并排走出来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他们会伸出双手一跳一跳地跟僵尸似的蹦跶下场。
最后康有为梁启超两人的对话其实是很重要的,不像某同学说的,都死了还扯这么多(坏笑)
师徒这辈子只是信仰和政见的不同罢了,都是为了祖国强盛,都是好人,一个“恨”字根本谈不上。
在此,笔者总结一下。康有为正当年之时,有了先进的思想,引领了一段时代潮流。梁启超年轻也能接受。然而当梁启超正当年,尚能接受新的思想和事物的时候,康有为已经老了,他的思想和信仰已经定型,很难改变。所以在晚年,他才会有点倚老卖老,时不时拿个小梳子梳两下卖个萌。一辈子为了心中的“理想国”奋斗,到最后能够“返聘”,这对康有为本人来说,是个完美的结局。
结尾的康有为对梁启超是认可的,“在梁启超心中,有一个少年中国。”这便意味着,新时代,新制度,新文化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持有老旧观点的康有为等人,被连番激荡的历史潮流淘汰了。说明白点,就是历史不再需要康有为这样的人了,所以结局必须死。
看完整部戏。感触良多。宣扬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情怀?对我来说,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最终能够互相理解,抚平我心中的历史遗憾。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