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园》补记

时间:2017-04-25 16:50:32 

《豫园》补记

陈宣章

2007年12月出版的《上海名园志》是《上海特色志丛书》之一。《上海名园志》首篇就是《豫园》,词汇华丽,图文并茂,但是有些史实遗漏,可能是该执笔者仅仅依据文字记载,并没有采访有关老人,也可能是认为一些“小事”不入目,不需要记录。我认为有必要补记,而且写错之处更应该指出。

我故居是福佑路205弄1号二楼,三层阁窗户对着豫园大假山。福佑路205弄后来动迁建造“小商品城”时,我特地拍照留念。以下都是我亲身所见。

1.湖心亭前面的荷花池中原来有一座八角石台,八只石脚立在荷花池水中,台上有一座铜像。因为我年龄小,没有注意铜像是谁,估计是城隍神霍光或者秦裕伯。后来铜像被取消,改成九龙戏珠:周围八个彩色小龙头,中间一个彩色大龙头,龙嘴喷水,上是橙色塑料球。龙嘴喷水时,塑料球被顶得很高,又落下顶起。每个龙头周围有圆柱形铁丝网防止塑料球被冲走。再后来,八角石台被彻底拆除。

2.安仁街有几个旧书店,专门出租旧连环画书。因为这些旧连环画书内容“不健康”,zheng府在点春堂附近建立一个免费连环画书阅览室,凭学生证进入阅读。我经常去看书。那些旧书店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消失了,免费连环画书阅览室在豫园修复时也消失了。

3.《豫园》说:“潘恩的家族是当时上海城里的名门望族,在老城厢梧桐巷、安仁里(现梧桐路、安仁街)一带居住,现梧桐路的明代建筑世春堂(今福佑路第一小学分部)是潘家仅存的旧居。”“他(潘允端)死后不久,家道衰落,家产大半变卖,潘氏旧居世春堂就被人收买后赠与西方传教士,改建为天主教堂,改称‘敬一堂’。”

首先,安仁里是一条里弄,一个出口在福佑路,一个出口在梧桐路。我小时候在梧桐路第二小学读书时,天天穿过安仁里上学。安仁里与安仁街完全是两回事。潘氏旧居世春堂改建的天主教堂后来成立小学,是教会办的私立学校,名“仁智小学”,后来改为梧桐路第二小学,地址是在梧桐路上。我读书时,校长是顾廷华,教导主任姓薛。进校门右边是教室,到底是大教堂。教堂前是小操场,但是体育课在梧桐路幼儿园旁边的外操场进行。大教堂整天关门,只有一次大教堂成立三百周年纪念举行隆重仪式时,我们才见到教堂大门打开。

大教堂旁边有个花园,内有教堂嬷嬷居住,但是花园的小门也很少打开。花园在安仁里也有一个小门,也很少打开。这个花园也不小。我曾经从小门向内张望过,但是从来没有进去过。

梧桐路第二小学建造教学大楼时,我们借用别的学校上夜学。我们班级是借用蛋业小学(后来改名梧桐路第一小学)上夜学。文革期间,教堂曾经改为教师办公室。

4.因为后来有了新城隍庙,所以豫园的城隍庙改称老城隍庙。老城隍庙大门前,方浜中路对面有一个高入云霄的木结构,上有一个方斗。这个木结构曾经被雷击中。

老城隍庙有个星宿殿,在二层楼上。我有个中学同学,就是星宿殿卖香烛的女儿。文革期间,老城隍庙曾经改成工艺品商店。

5.老城隍庙成为集市,其中还有一个“小世界”。这是一栋六层楼西式建筑,后来成为危房。这是偷工减料的结果,是现在豆腐渣工程的前辈。当时上海有大世界、新世界、小世界。后来“小世界”底层改成文化电一影一院。这是电一影一院中的特例:放映机在银幕后面的,经过一次镜面反射再放映到银幕上。假如没有镜面反射,电一影上的图像是左右相反的。

6.万花楼前的古银杏树也曾经被雷击中。

7.《豫园》说:玉玲珑“明代移入豫园。”但是在1956年豫园修复时,我亲眼见到玉玲珑是从福佑路破墙运进去的。从何处运来的呢?期间有何遭遇呢?

8.在1956年豫园修复时,我亲眼见到龙墙的建造。究竟是按以前修复,还是重新设计建造的呢?

现今的豫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花园,而兼是商业大集市。不但花园中的许多建筑是后人加进去的,集市内外的许多建筑也是今人加进去的或者改建的。湖心亭早就是茶馆了,许多建筑早就是饭店、商店了。所以,豫园已经不是一个花园,而是一个旅游胜地。既然湖心亭、九曲桥等作为豫园墙外景点介绍,为什幺不把这些花园墙外的建筑也作介绍呢?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散文

美图欣赏

散文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