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精神
这星期,在脸书网页看到一则感慨留言:
「被人骗,可以谂:他有这需要,所以才会骗我,对吧?这样想,内心好过些,不觉得自己愚蠢。」
脸书图像是熟识的朋友,不知何故被人欺骗钱财,很不开心,明显地想摆脱苦恼,实行「凡事要放下,一切须看开!」敲打几句感慨语言,放上飞卜,抒发一情绪,舒缓闷气。
上星期,我提到网友传递一则社会故事,有位男士被情一人和好友瞒骗,两人偷偷相好,幽会维持达四年之久,他居然被矇住,懵然不知,发现后痛苦难堪,最后也是无奈地放下,自我开解:「他俩隐瞒自己,不是欺骗,是出于好意,害怕自己伤痛难堪。」他终于想通了,放下了,看开了。
这两件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被欺骗钱财,一个被瞒骗情感,同样是无可奈何,惟有使用「放下看开」的方法,自我安慰,虽然有点阿Q精神,但事情毕竟发生了,不如此又如何?只有这样,才能解脱伤痛和苦恼。
我在脸书也看到一段话,那是佛教生命协会的佛偈:「没有风浪,就不能显出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老实说,人生际遇,只希望风平浪静,一帆风顺;踏足社会,只渴望康庄大道,平坦路途;谁愿意受波折,遭坎坷?很明显,这些劝世语言,都是安一抚曾经伤痛的人,盼望能够放下看开,懂得自我安慰,少不免带有阿Q精神。
阿Q精神,其实是精神胜利心态,最大作用在于自我安慰,新一代华人,或少接触文学的人,可能不大明白。因为阿Q这个人物,是鲁迅创作出来,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角。
鲁迅原名周树人,十九世纪末至廿世纪初,中国动荡时代的文学家,充满革命思想,批判腐朽的旧社会陋习,极力鼓吹新文化,推动白话文,发表现代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将自己创作各篇小说集结起来,出版单行本,包括《呐喊》和《彷徨》,而《阿Q正传》就收集在《呐喊》之内。
我小时候,在越南番禺学校读小学四年级,陆伟文主任老师最喜欢提及阿Q精神,当时我只懂得皮一毛一,很含糊,不知其所以然,为了进一步求知探讨,特向春雨陈玉青文友借阅《阿Q正传》,我才明白此人物的始末。
鲁迅笔下的阿Q,有点像搞笑的小丑,常遭受乡人挑一逗、撩一拨、欺侮,殴打,他有时缄默不语,内心在暗骂,有时也反抗,却毫无能力;不过,他总是强调「先前阔」,祖先一代如何威风。即使斗不过别人,他仍想像着不是自己失败,而是让步,是宽恕,自己始终是赢家,就是所谓精神胜利法。
鲁迅创作阿Q的用意,在于讽刺中国人的劣根性,旧社会的陋习。他不满国人传统观念,过于重视名誉,死要面子,许多场合不肯认输,打肿脸庞充胖子,明明跌倒地下,竟说是拿撮沙。鲁迅几乎把国人所具有的缺点、短处,都集中在阿Q身上,显然有些不合理,有点滑稽。当时人们大都不满现实,渴望革新,鲁迅的创作很受读者欢迎,大获好评,特别注意阿Q精神,成为嘲讽人们在想像中自我陶醉,不值一哂的精神胜利心态,视为贬义居多。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间的纷争增多,人类的尔虞我诈,天灾人祸频频,人们无端遭受许多劫难,或者遇到不愉快的事,被人欺骗,受到陷害,或惹来烦恼,无法解决等等,这个时候,一般劝世语文和慈祥佛偈,大都指示放下一切,看开一切,以及从另一角度观看,体谅各有不同立场,放宽心情,不要悲观,好好自我安慰。其实这种种思维,恰好就是发挥阿Q精神,精神胜利心态,有其值得推广的理由,起码能减轻难解的痛苦烦恼,贬义也改观了。
是的,迎接新的一年,我们如果碰到不如意的事,假使无法解决,就放下看开,不妨效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保证有益无害。
二○一五年一月十六日星期五发表于凤凰城亚省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