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都行

时间:2017-04-26 11:27:14 

如果去缙云,那里的朋友一定会对你说:“去看看黄帝祠宇吧。”人文始祖黄帝的祠宇就在该县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仙都山主峰和步虚山之间的苍龙峡口。几千年来,轩辕黄帝的踪迹和相关传说遍及缙云的山山水水,岁月流逝,多少文人墨客,名流显贵,以及数不清的中外人士跋山涉水,前来凭吊,把一片景仰和热爱留在这块令人遐思的山水之间。

春末的一天,我们乘车来到缙云,开始向仙都山进发。车窗外,浙中南的景色*历历在目,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安静的集市,宁静的原野,就连这里的空气也是甜甜的,飘浮着令人向往的闲适。缙云的春天是富有诗意的,可就在这份安宁和恬淡之中却充满了令人心动的喧哗。

渐渐地,仙都出现在了眼前。春末的仙都春意还是那样的浓厚,踏上这块土地,就连我们呼吸充满了浓郁的诗情。仙都的九曲练溪,宛如十里画廊,这里山水飘逸,云雾缭缭,四周风光,野趣盎然。这是一个绿的世界,到处草木盛开,一片葱茏。山风轻拂,仿佛在轻声诉说;芳草萋萋,树影婆娑;远处有鸟鸣传来,四周一片宁静。置身在这样的幽静中,极目远眺,一幅水彩画缓缓展开,山与水,水与天,紧紧相连,融为一体,迷迷蒙蒙的景色*,让人有一种冲动的梦幻。

仙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与黄山、庐山等列为轩辕黄帝的三大行宫——三天子都,自唐以来就有官方祭祀始祀黄帝的传说。据元朝《仙都志》记载,唐天宝七年六月八日,在缙云鼎湖峰周围五彩祥云缭绕,鸾鹤飞舞,山呼“万岁”。缙云郡太守苗奉倩将此上奏朝延,唐明皇李隆基听后大悦,叹道:“真乃仙人荟萃之都也!”并赐御书“仙都”两字。从此,缙云山亦称仙都山。

我们面前这个拔地而起的石柱就是鼎湖峰,它是整个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是仙都的标志。它四面凌空,三面临水,状如春笋,直剌云天,峰高170.8米,顶部面积710平方米,底部面积2468平方米。峰顶有湖,相传黄帝在此练丹时被鼎压塌而成,故称鼎湖峰。据汉代司马迁《史记》记载:轩辕黄帝置鼎于峰顶炼丹,丹成,跨赤龙升天。鼎湖峰自古以来有黄帝岩岳、石笋、玉一柱山、孤石、轩辕氏炼丹山、仙都石等美称,享有“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石”、“天下第一笋”和“天下第一指”的盛誉。观看鼎湖峰,远近高代各不相同,移步换景,奇妙无穷。从我们前行的方向看,或像擎天石柱,雄奇壮观;或像带露春笋,纤巧秀丽;或象依天神剑,直一插云霄。从侧面看,或像一叶巨帆,迎风舒展,祝游客们一路顺风;或像翘一起的大拇指,指纹指甲依稀可辩;或像轩辕黄帝身披铁甲,长须直垂,傲立苍穷,俯噉人间,把吉祥和好运带给众生。古往今来,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前来观瞻,并留下许多赞美诗篇。“黄帝旗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白居易这首千古传颂的诗句,就是对鼎湖峰最好的描述。

仙水洞傍依鼎湖峰,洞一口面对练溪,形如古镜。洞中的泉水是从石缝里溢出来的,注入小方池中,大旱不枯竭,梅雨不溢出,水质清淳甘凉,久蓄不腐。相传轩辕黄帝曾有此水练丹,唐代着名道士周景复饮此水八十余年而仙化。在当地主人的邀请下,我们在洞中坐下品茗,用此洞仙水冲泡的仙都绿茶,色*泽翠绿,汤色*清沏;细细品尝,味爽香高,醇厚浓郁,清香酣甜,令人回味无穷。

黄帝祠宇是仙都景区的灵魂,前身称为缙云堂,建于东晋成帝咸和年间,作为祭祀黄帝的活动场所。唐天宝七年(748年),唐玄宗敕改缙云山为仙都山,为了纪念轩辕黄帝,改缙云堂为黄帝祠堂,由着名小篆书法家(缙云县令)李阳冰撰写,也就是从那时起,官方开始祭祀黄帝。从此,黄帝祠宇的知名度不断提高,逐渐成为江南人民朝圣问祖之所。宋代,朝廷崇道,下旨改为“玉虚宫”,并进行扩建,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之一。明末,玉虚宫毁于战火。现在的黄帝祠宇大殿是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东阳横店古典园林建筑公园仿唐建筑的,它与陕西黄陵遥相呼应,成为“北陵南祠”的格局,是中国南方祭祀朝拜中华民族始祀轩辕黄帝的重要场所。每年在此举行祭祀活动,清明是民祭,重阳是公祭。而在陕西黄陵则是清明为公祭,重阳为公民祭。民祭是当地政一协主办,主祭单位和陪祭单位自发报名;公祭由当地zheng府部门组织实施,主祭人为地方行政长官。一年一度的公祭活动,全国和世界的炎黄子孙络绎不绝到此祭祀,成为缙云仙都旅游文化节的核心内容之一。

走进黄帝祠宇大殿,大堂正中这座身穿黄袍,头戴顶冠,神态威严的雕像就是黄帝。黄帝,号轩辕氏、有熊氏,生活在距今5000年的原始社会时期。据史书记载:黄帝的母亲叫附宝,怀孕二十五个月后,农历二月初二在沮源关龙峡生下黄帝,从此就有了“二月二龙抬更头”吉祥之说。孔子曰:“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惠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他十五岁就继承了熊国君的王位,后来统一了三大部落,建立起中华民族第一国家,被奠为天子,成为中华民族始祖。矗一立在我们这尊黄帝雕像,由农民雕刻家陈成科用18块香樟精心雕刻而成。基座0.98米,意指黄帝祠宇1998年峻工;像高12.5米,象征着当时12.5亿炎黄子孙。黄帝雕像凝目远眺,双手持笏扳手胸前,表示为民祈福。手顶冠上的玉珠有九串,每串13颗,意味着九子十三孙,代表子孙兴旺昌盛,左匾“北陵南祠”,由楚辞学专家文怀沙题写;右匾“人文始祖”,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两边的楹联“元祖修武修文四方一统,后生唯心唯物万咏溯同源”,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欧阳中石书写。

大殿内有九幅壁画,展示了黄帝统一中国,艰苦创业,发展生产,造福人民的丰功伟业。正面的三幅壁画是一个整体,它反映黄帝以云名官,分封五位大臣,分别是管宗族事务的为春官,叫青云;官军事的为夏官,叫缙云;管治安的为秋官,叫白云;管营造的为冬官,叫黑云;管中央事务的叫中官,叫黄云。另六幅壁画分别是:神圣动员、千古圣战、万国臣服、开启文明、庆贺丰收和倡仪农耕。壁画中黄帝在统一中原前做战前总动员,只见旌旗猎猎,战马强壮,将士威风凛凛,黄帝抒发着统一中原的雄心与豪性*,激励将士们高涨的斗志和所向披一靡一的气势。炎黄联盟黄帝奠基之称的“涿鹿之战”,它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涿鹿之战后,炎帝不满黄帝统治天下,起兵反抗,于是黄帝与炎帝在阪泉又展开了三次战争。最后黄帝获胜,统一中原,各部落纷纷拥戴黄帝,俯首称臣。黄帝平定中原后,又发明了舟车,掘井取水,养蚕缫丝,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并创造了文字、历法、音乐、舞蹈,开创了物值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时代。黄帝倡仪农耕,对农业的重视,激发百姓农耕的积极性*,与百姓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于右任先生在1918年拜谒黄帝陵,赞道:“独创文明开草昧,高悬日月识天颜。”黄帝既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又培植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在轩辕黄帝史迹展览馆,我们仔细地查阅黄帝时期的文物文献等有关资料。在中国人由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时候,解读黄帝文化的渊源、内涵精神及当代价值,正是国人“文化寻根”和“文化自觉”的需要。目前为止,这里是全国最大黄帝史迹展览馆,是中华民族子孙寻根向祖的重要场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展览馆展示了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反映当是祖先生存的状况,各部族世系融合情况。黄帝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创造了文家字、音律,教人们种桑养蚕,种植粮食,捕鱼狩猎和建房制陶。黄帝铸鼎炼丹飞升,北陵南祠的格局的形成,历代名人对轩辕黄帝的评价。中华儿女可以在这里寻根问祖,这里分别了中国四百多个姓氏的来源。中华英杰,详细阐述了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所形成中华精神和这些精神感召下所涌现的历史文化名人及他们对后代形成的巨大影响。这里汇集了自夏代至中华人民共中国成立各时期的疆域图,再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疆域变革,从尊重历史,展望未来的角度,坚定了台湾回归祖国的信心。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时期的血缘共祖,经历了五千年之久的“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由历史记载、神话传说、文物遗迹和祭祀活动构成的黄帝文化中积淀和凝聚着丰厚渊源的精神价值内涵。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离开黄帝祠宇时,我想起一毛一|泽|东写的《祭黄帝陵》的诗词。如今,五千多年过去了,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开创者,让我感受着也开启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先河,在铸造中华文明的历史上起奠基作用,感受着几千年风雪之后的宁静,心中充满了无比崇敬和神圣的情感。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

相关散文

美图欣赏

散文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