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地方的有关部门联合举办“道德建设知识竞赛”。同时各地在紧锣密鼓地部署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毫无疑问,任何社会都必须有道德基础。重视道德教育不仅应该,而且必要。不过,道德是否能够简单地归结为知识?靠知识竞赛是否能够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这是我们必须探讨的问题。
以下是“道德建设知识竞赛”的两道多项选择考题:
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方向是不可动摇的,要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威武不能()”的骨气来坚持这个方向。这样的青年,才是真正的模范青年。
A婬*、移、屈;B移、屈、婬*;C屈、婬*、移。
我们主张家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双方互相靠拢,和和气气过光景。
A和睦;B富裕;C人丁兴旺。
老实说,看了这样的考题,我惶惶不知所以然。一个厚道的农民,很可能把这两道题答错。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骗子,很容易把两题都答对。你出门做生意,怕上当受骗,会拿出这两道题来检验生意伙伴的道德水准吗?三十年前自我懂事起,就不停地接受类似的道德教育。可是,三十多年下来,人们几乎无时无刻不抱怨世风日下。所以,我们应该反省一下,这样的道德教育是否有效?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方法?
在我看来,道德教育的基础在家庭,在邻里社区。我们家有位七岁的女儿。从她一出生起,我们就关心她的品德的成长。我们是第一次为人父母,缺乏经验。不过,生活在异国他乡,吸取人家的经验,获益甚多。女儿天赋如何,以后事业是否成功,现在还不敢说。但是,如果相信从“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古训的话,目前她的品德成长几乎到了完美的境地。所以,作为一个骄傲的父亲,我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的经验。
在美国养孩子,常常会碰到怎幺看待财富的问题。我曾听到两个华人的经验。一个说,他女儿中学时第一次请同学到家里玩儿。同学问她:“你们家怎幺这幺小?”她很尴尬,事后问父母为什幺。父亲告诉她:“我们没有把钱用来买房子,而是留给你读书。”孩子听了似乎满意了,不过以后再不请同学来玩了。另一位则说他儿子觉得家里的房子小,怕同学看不起,每次校车来接,都从后门出去,绕道走向校车,不让同学知道哪栋是他家的房子。
我女儿出生时,我们夫妇都在读博士,而且奖学金也用完了,不用说买不起房,连旧车也买不起,买日用消费品都要推着孩子来回走一个小时。孩子会不会因为穷而承受一些社会压力?
我们对应的办法很简单:首先要为这种穷困感到骄傲和幸运。这不仅是我们事业追求的代价,而且对孩子也有好处。等家庭境况改观了,这种贫困的记忆对她的成长将是一笔重要的财富。所以,她到店里看见喜欢的东西要买,我们就大大方方告诉她家里没有钱。每买一件东西,也要让她知道父母为此付出的努力。同时,在街上碰到无家可归者,就向她讲这些人的不幸。结果,她三岁时宣称长大要开“餐馆”请穷人免费来吃饭。
穷困不仅没有让她自卑,而且强化了她对他人的责任。由此我们学到一条重要的经验:坦然面对贫困,强调对他人的责任。这不仅是利他,也是利己。女儿长到现在,知道自己穷,但非常自信。因为有自信的人更会有对他人的责任,而对他人的责任也会反过来强化自己的信心。
不久前一位同学来家里玩时问她:“你们家是穷是富?”她大大方方地说:“我们家偏穷。”而那个同学自豪地说自己家很富。这种贫穷意识,不断塑造着女儿的责任感。
我们每个月给她一块钱零花钱,并给她一百块存在银行里,告诉她那会生利息,培养她基本的经济责任。她玩时弄坏了窗帘,我们花三块钱修好。她又弄坏了。我们立即告诉她:“下次再弄坏,拿你的零花钱修理。”她从此再也没有把窗帘弄坏。她的零花钱,已经攒了十几块,银行存款的利息也有二十几分。她说这些钱她一分也不会动,要留着上大学;不过,如果家里有意外困难,她可以把她的钱拿出来。这后一句话,让我这个当父亲的异常感动。她知道家里只有爸爸工作,而且有时要干“两份工作”,很辛苦,曾问妈妈“我们怎样才能帮助爸爸?”她还说她偷偷看了我们的钱包,知道家里没有太多钱,让我们笑得前仰后合。不过,自始至终她都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责任,不管是对父母,还是对街上的无家可归者。
所谓道德,归根结底就是对他人的责任。而这种责任,是从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培养起的。我们不会向孩子讲什幺“贫贱不能()。”但每一次进超级市场,对她都是一堂道德课。美国的家长们,也常常聚在一起交流这些经验,比如怎幺通过给孩子零花钱来培养责任感。甚至《华尔街日报》上建议从三岁就开始给零花钱。我们过去常常说这反映了金钱万能的社会。其实,钱下面有一套道德准则。看看人家有多少人捐款给慈善事业!这种精神,就是家庭从儿时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培养出来的。
我们的相关部门,与其组织什幺“道德建设知识竞赛”,还不如建立一些家庭咨询服务,或者鼓励邻里社区在教育上的自治,让更多的家长多花时间亲身投入孩子的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