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6月29日的一则报道,吸引了舆论和公众的眼球,就引发了舆论和公众的热议。
报道称,武汉市汉南二中考生周海洋在今年语文高考中,以51行102句的古体长诗写成《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被评为“最牛高考满分作文”。但因为严重偏科,这位“牛人”高考仅获得370分。昨日,三峡大学向周海洋伸出橄榄枝,表示愿破格录取他就读本科,并给予他两万元特别奖学金。
我又想起不久前的也曾引发舆论和公众热议的一则消息:4月23日,复旦大学经过专家考试和校招生领导小组讨论,把38岁的蔡伟列入了2009年度博士生拟录取名单。导师为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蔡伟只有高中学历,下岗十余年———8个月前,他还在辽宁锦州蹬三轮养家糊口,从未想过,人生最大的转折即将到来。
尽管这两件事情尚未尘埃落定,但这种不拘一格发现人才、给偏才展示机会的做法,最起码给那些偏才接受高等教育带来了一线曙光,给他们的梦想涂抹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经过吸取科举制度的精髓,经过几十年的摸索、探讨与完善,基本开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相对公正的高素质人才选拔、培训的机制,为我国的高精尖人才的成长、科技进步、社会进步科、教兴国战略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现有高考体制下,那些智商较高、接受知识能力强、各科均衡发展的学生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地走上高等教育的阳关道。而那些情商较高、动手能力强、偏科的偏才却只能徘徊在高校舍的门外,只得望门兴叹。
高考录取“唯分数论”的弊端被抨击也不一天两天的事,说“高分就是低能”未免走向了极端,但说“高分不等于高能”应该是比较客观的。有关机构经统计调查一些走入社会的年轻人,发觉发展潜力大,EQ高的那一群正是学生时代成绩排名班上10——15名的那部分。很多当时成绩数一数二甚至拨尖的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多半平平无奇,起码没有了学生时代的辉煌。其实人生之路学习只占其中一部分,还有各种技能,情商等能力要培养,因此走向社会后,10——15名那部分人便脱颖而出了。这就是着名的有趣的10——15名现象(还有第十名现象)。
说中国的高校招录制度中,对于偏才没有给予特殊优惠政策是不对的,君不见那些体育特长生、艺术特长生不是可以特招吗?
体育可以强身健体,为国争取荣誉,有特长的应该特招;
艺术可以陶冶情操,弘扬时代旋律,有特长的应该特招;
文学可以启迪思想,为时代导一航;科技可以兴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具有特殊文学才华的偏才、对于在某一科目、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有突出贡献、突出表现、突出见解的创新型偏才,为什幺不能特招?对于这些偏才,用高校优质的教育体系、先进的理论资源、研究设施,因材施教,假以时日,这些偏才一定会大展鸿图、大有作为、大有建树的。
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让偏才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是彰明的时代应有的特质!
- 看不过瘾?点击下面链接! 【本站微信公众号:gsjx365,天天有好故事感动你!】